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友谊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众多研究揭示了友谊在青少年社会适应中的重要性:亲密或者高质量的友谊关系与自尊、社会胜任力以及幸福感的产生都是正相关的;互惠的友谊关系也能促进移情,提升领导力以及亲社会行为。就国内的研究来看,对青少年友谊的研究关注的都是同一个民族之间的友谊,而且多是汉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并没有关注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例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建立的友谊,即族际友谊。本研究在群际接触理论、生态学理论和生态心理学理论的框架下,借鉴涵化和民族认同相关概念,采用朋友提名量表、友谊质量问卷、涵化策略问卷和民族认同问卷,辅以半结构化访谈,通过量化与质性结合深入云南西双版纳M镇中学实地调查,深度描述当地主要的五个民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以及汉族——初中生之间族际友谊的现状,并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涵化策略和民族认同与族际友谊的关系,以为多民族地区学生和教育发展提供智力参考。本研究考察了傣族、哈尼族、汉族、布朗族、拉祜族及其他民族(白、壮、彝)共331名初中生的族际友谊现状及其与涵化策略、民族认同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的主要结论如下:(1)各民族初中生普遍交友频率较高,且大部分都与其他民族建立了族际友谊,但各民族初中生仍与同民族的交友最多;在族际友谊中,除布朗族外,各民族最喜欢与汉族交朋友,其次是哈尼族,而在布朗族的族际友谊中,哈尼族和傣族朋友较多,其次是汉族。(2)各民族族际友谊质量普遍较高,但仍存在民族差异,即傣族在肯定价值、亲密袒露与交流两维度及总的族际友谊质量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哈尼族、汉族和布朗族;族际友谊质量中的性别差异只体现在亲密袒露与交流维度上,即女生比男生与朋友有更多的亲密袒露与交流;族际友谊质量中也存在年级差异,分别体现在两个维度上,即在陪伴与娱乐维度上,初二高于初一和初三,在冲突与背叛维度上,初三低于初一和初二。(3)各民族使用最多的涵化策略是整合策略,但四种不同涵化策略的使用情况中仍存在民族差异,即与汉族和哈尼族相比,傣族较少地使用整合策略,与哈尼族、汉族、拉祜族和其他民族相比,傣族较多地使用分离策略;使用涵化策略的性别差异体现在同化与分离两维度上,即男生较女生更多地使用这两种策略;使用涵化策略的年级差异只体现在分离策略上,即与初一、初二相比,初三更多地使用分离策略。(4)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水平较高,且民族认同中不存在民族差异、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5)族际友谊质量与涵化策略中的整合策略正相关,与分离策略负相关;族际友谊质量与民族认同正相关;民族认同与涵化策略中的整合策略正相关,与同化和边缘化负相关;涵化策略中的整合策略与民族认同对族际友谊质量有一定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