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汉盆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面积28000km~2,发育白垩纪、古近纪陆相沉积地层,是一个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富含孢粉、介形虫等门类的化石。江汉盆地沉积了近万米的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陆相碎屑岩,白垩纪至古近纪陆相沉积地层发育良好。申科1井位于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为一口连续取心的科探井。本文利用申科1井岩心资料,对红花套组、渔洋组的孢粉化石展开了分析。孢粉化石主要分布于渔洋组和红花套组,以裸子植物含量多为特征,被子和蕨类植物含量次之。本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恢复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时期的孢粉记录。该界线时期记录了恐龙灭绝等生物演化的重大地质事件,距今大约66Ma。地球上大约四分之三的生物在这一时期灭绝,标志地球上的环境及生物演化曾经出现一次很大的波折,研究这条界线对研究地史时期地球环境的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孢粉学的角度来探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在渔洋组中的位置,以及界线上下孢粉的演化。另一方面,为解读湖北省中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和植被演变提供孢粉学和地层学证据,以恢复江汉盆地古新世的古气候环境。本文采用氢氟酸-重液浮选法对样品进行处理。通过分析,识别出蕨类植物孢子14属,裸子植物花粉14属,被子植物花粉42属。自下而上识别出两个化石组合:(1)Deltoidospora-Ephedripites-Ulmoideipites组合、(2)Pterisisporites-Ephedripites-Nanlingpollis组合。组合1位于红花套组上段和渔洋组下段,所含化石较少;组合2位于渔洋组上段,所含化石相对丰富,组合1所含化石稀少可能是由于膏盐层所含盐分高,不利于保存孢粉化石,也可能是发生了植物消亡事件。组合1中,松科和麻黄科含量较高。组合2中,雏囊粉属、漆树粉属、芸香粉属、南岭粉属均为古新世常见粉属,所以组合2时代为古新世。而组合1丰度和分异度都不如组合2,又缺乏晚白垩世常见属种克拉梭粉属和江汉粉属等证据。本文暂且将组合1也归入古新世。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可能位于组合1之下。由于红花套组上段及渔洋组下段所含孢粉的丰度和分异度不高,本文选取富含孢粉化石的渔洋组上段岩心进行定量分析。所含孢粉显示,当时植被主要以针叶林为主,认为其总体上反映了一种偏干旱的亚热带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