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释史求意”命题作为历史话剧创作原则的建议。史剧应以表现历史真实为前提,而“释史求意”就表达了通过阐释学进行历史本质阐释和接受美学求取意境的主张。剧作家阐释历史绝不为了搬演历史而已,其真正目的应该在于表达创作思想、表现历史人物个性和发掘历史本质。故此,剧作家创作史剧时不应只是为了呈现事实,而是通过艺术手法将历史中的深层意义揭示出来,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可见,史剧对历史的阐释就有别于一般阐释,它必须配合着意境的创造。本文认为观众不是话剧的消极接受客体,一部剧本并不在作者写下最后一个句子时完成,它必须通过观众的欣赏、评估才有了存在的生命。因此,“释史求意”表达了创作-接受的整体审美过程,并在内容上蕴含将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结合于史剧创作的主张。本文提出的历史真相泛指历史本质的真相,而不是具体历史事件的真实。由于话剧叙事必须高度集中,剧作家不能事无巨细地将历史事件中的每一个细节呈现出来,因此,史剧本身就不可能表现客观历史的所有真实,而只能艺术地勾勒出历史的轮廓,透现其本质的真实,并以此触及观众的心灵,产生共鸣。同时,由于历史本质的丰富性,“释史求意”允许剧作家对同一历史人物作出多样性的阐释。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提出史剧创作历来的观点和问题;第二章则集中讨论历史阐释的有效性、“虚入实出”的原则及通过接受美学观点求取意境的具体手法;第三章通过“释史求意”来探讨《商鞅》、《春秋魂》、《李白》及《沧海争流》的艺术成就,并重点讨论这四部九十年代著名话剧所表达的生死观;第四章则以本文建立的理论来回答首章的问题,作为全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