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典型灌丛降水截留过程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oll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寒区面积417.4×104 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3.5%。中国寒区灌丛约82.3×104km2,占中国寒区面积的19.7%,寒区灌丛作为一种高山区的项级群落,不仅对影响局地水文过程,同时影响寒区流域出山径流的变化。冠层截留是降水再分配过程中的第一界面层,研究寒区灌丛冠层的降水截留过程,能够为大尺度生态水文模型的构建提供观测数据和经验参数,对于认识寒区灌丛对降水的利用状况,揭示灌丛生态系统在维持和稳定寒区生态和环境中的作用,以及灌丛影响下的水文循环机理与水资源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6月至10月,对祁连山中段托勒南山金露梅、高山柳、沙棘和鬼箭锦鸡儿灌丛进行降水截留试验观测。基于野外试验数据,获取了降水截留过程中灌丛冠层穿透水量,截留量和树干茎流量的比例,分析了降雨特征和植被特征对灌丛截留过程的影响。在观测基础上,应用原始Gash和疏林Gash模型模拟降水截留过程,探讨了模型对寒区灌丛的适用性,最后初步估计了中国寒区灌丛降水截留的水资源效应。论文获得以下初步结论:   1、寒区典型灌丛降雨截留过程中,产生穿透水和树干茎流的临界降水量为2.1 mm。金露梅灌丛穿透率、茎流率和截留率分别为62.0%、3.4%和34.6%;高山柳灌丛穿透率、树干茎流率和截留率分别为63.5%、3.2%和33.3%;沙棘灌丛穿透率、树干茎流率和截留率分别为52.3%、8.0%和39.7%;鬼箭锦鸡儿灌丛穿透率、树干茎流率和截留率分别为60.2%、4.2%和35.6%。4种灌丛降雪截留率分别为34.4%、29.9%、57.1%和30.6%。金露梅、高山柳、沙棘和鬼箭锦鸡儿树干集流率分别为59,30,110和49,灌丛树干茎流对根际区补给作用明显。   2、4种灌丛截留量、穿透水量、树干茎流量与降水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指数函数可以较好地描述灌丛截留率、穿透率随降水量的变化(P<0.05)。灌丛截留率是雨强的指数函数(P<0.05),截留率随着雨强的增加而减小,当雨强<4 mm·h-1时,截留率呈显著下降趋势,随着雨强的增加,截留率则逐渐趋于稳定值。灌丛树干茎流率与次降雨最大10 min强度(I10)呈指数函数关系,随着I10的增加,树干茎流率先显著增加,当I10>6.0 mm·h-1时,树干茎流率增加趋于稳定。在同样降水条件下,影响祁连山高山灌从树干茎流的主要因素为灌丛株高、投影面积。   3、应用原始Gash和疏林Gash模型对寒区典型灌丛降水截留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均能够较好的模拟冠层截留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损失量,灌丛降水截留损失最大来自于降雨过程中冠层蒸发和为雨后的冠层蒸发。总体来看,原始Gash模型的结果与观测值更为接近,原始Gash模型对冠层截留损失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在-13.0%~4.3%,稀疏Gash模型对冠层截留损失偏差为-17.0~5.0%。对冠层覆盖度(c)的估算和空气动力学阻抗(ra)的推求过程可能是影响模型模拟的主要偏差来源。   4、利用植被分类数据提取中国寒区灌丛分布特征,中国寒区灌丛面积约82.3×104 km2,占中国寒区面积的19.7%。根据寒区不同研究区灌丛的截留研究结果,对中国寒区灌丛降水截留水资源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中国寒区灌丛的平均降水截留损失量为858.8×108m3,最小截留损失量为557.1×108m3,最大截留损失量为1319.7×108m3。截留损失水量能够促进局地水循环的进程,寒区灌丛冠层降水截留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以红枣“七月鲜”为试材,采用“3414”施肥方案,研究了不同氮(N)、磷(P)、钾(K)配比对红枣产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缺素分析,通过单因素、二因素、三因素回归分析,得到红枣“七月
水土流失是制约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是我国各种生态问题的集中反映,对粮食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形成了以水土保持农艺措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各种需求日益增长,人们越来越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的交通拥堵与出行的不便。尤其当各种灾害事故发生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优化的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
土壤风蚀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风蚀地表产生的矿物沙尘不仅影响着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而且显著地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尽管多年来在
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决定了人类生存质量的高低,而对一个地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规划、治理以及改善离不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支持,遥感技术因其快速、实时、易于获取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本文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使用1995、2007年Landsat5 TM和2015年Landsat8 OLI遥感数据,反演出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
湖泊和库湾蓝藻水华事件日益严重,采用常规的饮用水处理技术,很难彻底消除掉水华后释放到水体当中的藻毒素,这将威胁到湖泊及库区其他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本论文分别制备和
一rn中国科协从1986年开始,把科协统计纳入国家统计系列.学会杂志社从1990年开始,运用中国科协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的“科协系统统计报表”中省级学会的统计数据,对全国省级
遥感在对地观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宏观、连续、实时的监测能力与地表参数的定量反演相结合,为地学走向定量化带来革命性的推动。基于遥感技术重建地表水体的变化历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管道总里程在不断增加。管道运输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在保障管道安全的情况下,利用已有的管线提高经济效益,日益成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