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汉应劭注《汉书》有云:“敦,大也。煌,盛也[1]。”敦煌历经千年沧桑,孕育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前秦时期,至南北朝已具相当大的规模,到唐代达到极盛,五代、宋、元都陆续开凿扩建,至今有16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更迭演变过程中,加上自然的风化和人为泐损,以及后来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盗窃滋炽疯狂掠夺,大量珍贵文献流散到世界各地,敦煌目前现存洞窟492个,彩塑佛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应劭注《汉书》有云:“敦,大也。煌,盛也[1]。”敦煌历经千年沧桑,孕育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前秦时期,至南北朝已具相当大的规模,到唐代达到极盛,五代、宋、元都陆续开凿扩建,至今有16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更迭演变过程中,加上自然的风化和人为泐损,以及后来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盗窃滋炽疯狂掠夺,大量珍贵文献流散到世界各地,敦煌目前现存洞窟492个,彩塑佛像2000余身,壁画45000余平方米,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是研究我国古代美术史的重要文献,更是整体全面系统地呈现了中国佛教美术从肇始到发展的全过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讲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2]。敦煌艺术亦是如此,虽历经千年岁月磨砺,当我们走近精美绝伦的壁画或是栩栩如生的彩塑造像,愈深入研究越会被其精湛的技艺所震撼。敦煌壁画中描绘最多的是佛教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围绕故事情节所呈现在画面中的除人物、禽兽、山水等形象外,不难发现有很多“花树”形象存在。在释迦牟尼弘法教化众生的一生中,从其出生到涅槃都与“花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降生于无忧树下,得道于菩提树下,传道于七叶树下,涅槃于娑罗树下。从敦煌壁画的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研究者是致力于佛教造像的研究,或是以壁画中的人物、彩绘纹样为主要研究方向,对于“花树”图式的研究较少有人涉及。因为“花树”在壁画中并不占据主要地位,但正是因为有这些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有趣的自然形象的点缀,与玄妙有趣的佛教故事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万千多姿、鸟语花香、青山碧水、阡陌纵横、琉璃珠宝、亦真亦幻、气韵清逸、意境敻绝的佛国世界。因此,“花树”造型在敦煌壁画中同样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其他造型元素相比并显得弥足珍贵。本文针对敦煌壁画中“花树”图式进行研究,对莫高窟早、中、晚期“花树”图式进行梳理,以实地考察与参考历史文献、图像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壁画中不同时期“花树”图式的形成、艺术形象的来龙去脉、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及表现技法、设色赋彩等方面展开论证,进行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依恋是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牢固情感联结和纽带。依恋贯穿于人的一生,影响着每个人的个性和生活质量。而母子间的依恋关系又是所有依恋关系中最初形成,也最重要的。艺术,是语言重要的补充方法,更是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艺术表达的情感不仅包含了狭义上的喜怒哀乐,也囊括了广义上的全体人类在生命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感受。在依恋各种特征的决定性前提下,人与人的依恋关系是会随着个体的心理发展轨迹和类型在
明朝对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整体制度,力图恢复汉制的意味十分明显。飞鱼服等这一系列赐服正是这一时期健全制度在服饰上的外化表现。这种统治手段与服饰本身的表现都值得研究,启发后世。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显性表现,是社会制度的表征,是具有复杂内涵的文化载体。飞鱼服这类赐服不单存在其审美价值,其背后也有身后的政治文化内涵。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分析结合实物考证,对服饰纹样、形制等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对飞鱼纹样起源的观
如何在全球化趋势背景下形成自己符号的创新特色,形成自己的“和而不同”东方设计文化观,而不是简单的复制西方作品、复制过去,已成为当今设计师在实践中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基于对丝绸文化的可持续创新设计进行研究,力图将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加强对丝绸文化可持续问题的实现方法研究,探索一条丝绸文化创新设计道路可持续体系,从而推动和完善丝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苏州震泽地区传统丝绸产业现状分析,总结出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居民收支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明显提升。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消费市场正在从“物质消费”升级为“精神消费”时代,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从强调“物美价廉”的使用价值转移到了涵盖身份象征、服务价值、品牌文化等高附加值的无形价值。根据麦肯锡发布的《201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2018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7700亿元人民币,占到全球奢侈品消
进入21世纪后,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而环境的恶化也在加速。在全世界倡导“生态、绿色、环保”的大潮下,植物染料逐渐的回归大众的视线。相对于茜草、靛蓝、紫草这些用量大并且大多为人们所熟悉的植物染料,柿染就显得小众许多。但是柿染不仅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东南亚地区也深受人们喜爱,柿染工艺被广泛传播。日本大量进口我国山东工厂生产的柿漆原料,应用于纺织品、涂料、食品和酒类多种方面,其对于柿染的喜爱可见一斑
对治愈系服装的研究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与人之间矛盾的体现,也是解决矛盾的必然性趋向。本课题围绕青年女性群体的情感需求,首先对治愈系服装进行探究和定义,并分析了治愈系服装中色彩如何与人进行情感联结,总结出服装色彩对人的治愈方式和影响效果。本文通过研究青年女性群体的行为消费趋向,认为治愈心灵、缓解压力对当今青年女性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其后从服装治愈的角度以服装心理学、服装情感学、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朱元璋驱逐蒙古族统治后,建立明帝国。“服制”是明代“以礼制国”的基本内容,命妇的服制是服饰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明代命妇服饰丰富多样,明朝自建立历经270余年的朝代兴衰,其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性。以服定纲纪,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本文以明代为时间段,以明代出土墓葬为依据,结合考古报告、传世绘画、文献资料等,以自上而下的等级顺序,对命妇
伴随体验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人们的生活逐渐从物质转向精神,从外在转变为内在。体验成为了一种经济价值,体验式设计作为一种适应经济时代要求以及消费需求的新理念,在产品、服装等领域都有所应用,但在首饰领域中却寥寥无几。大规模的量身定制是一个解决当前体验需求的有效方法,也是体验式设计的发展趋势。规模化定制同体验设计都是体验经济下诞生的新途径,都是为了消费者需求的改变而出现,根据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融合
蒸汽波艺术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分支,表现了当下一类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和审美取向。通过对蒸汽波艺术的起源发展、创作手法、美学价值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蒸汽波艺术在街头服饰的应用,了解其服装背后所体现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内涵。本文首先对蒸汽波艺术的起源发展、构成元素、表现手法的理论进行概述,其次对蒸汽波风格街头服饰的设计方法以及应用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逻辑是以蒸汽波艺术为出发点
马克·莱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其精湛娴熟的绘画技能、怪异美丽的绘画风格让人折服。本文在前人的研究之上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潜意识这个层面对马克莱·登的创作理念和系列作品中隐喻进行解读,探寻他特有的图像为我们展示的画面感和故事寓意,使观众更深层的了解马克·莱登画笔下奇幻梦呓般世界的初衷——源自受伤灵魂的痛苦以及寻求与自然契合的夙愿。他作品中的绘画形象,不仅仅是叙事性的描述,它们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