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史是对文学史事实的书写,书写原则、纲目安排、作家作品的评价与选择等都是文学史观影响的结果,文学史观对文学史书写具有指导意义。文学史观不同,对文学史事实的描写与解释会有很多差异。探讨文学史观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文学史是否独立于社会发展史或说文学的发展演变有无自身规律可循,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致了两种相悖的文学史观:他律论文学史观与自律论文学史观。他律论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的发展全面受制于外部环境,忽视了文学审美特质的方面;自律论文学史观则认为文学史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文学的发展演变有自身的规律。泰纳的社会学文学史观和新历史主义文学史观是他律论文学史观的代表。泰纳提出了文学发展的三动因说,认为文学的发展演变受制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文学史的最终目的是谱写人类精神史、社会心理史,同时泰纳提出了判断文学作品价值的三个标准: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效果集中的程度。泰纳的社会学文学史观虽然有不严谨甚至矛盾之处,但对很多文学史事实具有解释力,其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一直影响着文学史书写实践。20世纪开始,文学批评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向内转”,而后人们逐渐发现,纯粹的文学内部研究也有很多弊端,新历史主义应运而生。不同于以往的历史研究,新历史主义重新确立了历史与文本的关系,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模糊了文本与历史的界限。新历史主义文学史观认为,历史在“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领域对文本产生影响,文本通过“社会能量”对历史起作用,并提出了“元历史”理论。新历史主义运用“逸闻主义”来搜寻历史真实的踪迹,通过对“小历史”的发掘修复文学与社会的双向流通。这就有利于以往文学史中遭到鄙弃和看低的文学文本的重新发现与重视(包括对文学经典的重读),有利于对原有文学史既定模式的修订,由此推动了文学史的重写与改写。然而,新历史主义文学史观强调历史的文本性,最终必然导致历史的不可知论,它也并没有真正做到摆脱意识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层面。俄国形式主义文学史观和原型批评文学史观是自律论文学史观的代表。俄国形式主义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演变是辩证地自我创造,是新形式代替旧形式,与内容无关。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理论,认为文学的演变即“旧形式-新形式-旧形式-新形式”的形式演变史。这种理论的贡献在于扭转了文学史自产生以来的附庸地位,让文学史成为真正的“文学”史,但它没有解决文学演变的动力和方向问题。因此,迪尼亚诺夫提出了功能演变史,认为文学演变是功能的演变,提出了积极功能、文学功能、言语功能等概念,解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方向及文学系列与社会系列的关系等问题。功能演变史解决了文学演变的方向问题,又保持了文学史的相对独立性,改变了人们的文学史观念,其缺陷在于没有解决文本的价值判断问题,对作家和作品的个性关注亦不够。原型批评理论巨擘弗莱认为文学是一个“自律的词语结构”,他的理论以神话为原型,通过神话的置换从宏观上描述了西方文学史的发展规律,认为西方文学史是一个封闭的文学循环发展史,包含着由神谕形象、类比形象、魔怪形象构成的文学原型的循环,由喜剧、传奇、悲剧、讽刺等神话运动类型构成的叙事结构的循环。弗莱将文学作品分为主题型文学和虚构型文学两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原型的循环进行了详细讨论。原型批评理论的贡献在于其宏观视野,注重从历时角度考察文学的整体关系,将文学史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原型”对文学史书写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为世界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但这种宏大的文学史仍然是一种构想,忽略了作家的原创性和作品的个性,忽略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西方以外的其他各国文学史书写中寻找原型仍存在一定难度。鉴于他律论与自律论的矛盾,接受美学文学史观一开始就以调和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为己任,试图以读者为媒介将历史方法和美学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沟通审美与历史两极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两个概念,认为文学与读者既有历史的关联,也有美学的关联,读者的美学经验参与了历史发展,决定了个文本的历史意义,试图在共时和历时的交叉点上揭示出文学演变的历史性。伊瑟尔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为了突出读者的作用,伊瑟尔首先区分了文本与作品,细分了读者的类型,并通过设置隐含读者、文本召唤结构(包含“保留剧目”与“召唤策略”)、空白、否定等概念了解阅读行为的多样性,以文本召唤结构的强弱和文本中未定点数量的多少作为评判文本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准,这对衡量一些文本的艺术价值具有指导意义,且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但是这种价值评判标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根本原因还在于读者的差异性,即使伊瑟尔将读者定义为现象学上的读者而非真实读者,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困难重重。因此,接受美学文学史观虽然试图从读者角度将历史方法和美学方法统一于文学史研究之中,但由于资料限制,真正的“历代”的读者接受是很难描写的,从具体实践来看,即使是当代读者期待视野方面的研究也是不成功的。整体上看,无论是他律论的文学史观还是自律论的文学史观——可能是不自知的——或多或少都有着试图沟通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努力。文学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但又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他律论文学史观与自律论文学史观的分歧只在于多大程度上承认社会因素影响的存在。前者往往认为社会生活对文学、文学史的影响是直接的,甚至是最直接的因果关系;后者则强调联系的微弱性和间接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文学史发展的原因、方向、规律、述史模式、价值判断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