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领域自从被哈贝马斯概念化之后,就一再在学术界掀起讨论和研究的热潮,而与之对应的私人领域则一直处于少被学界问津的状态,即使被提及也多半是作为公共领域的对立面进行批判的对象。历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国家,公私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进程之中。中国的公私观念可能更多地受制于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欧美的公私观念则更偏向于市民、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博弈。而在法制化的现代社会中,公私领域的关系应当是相互依存的,进一步延伸到网络社会的公私领域关系也必然是两者缺一不可的。 在这个媒介化生存的信息时代,媒介技术因素对于网络社会公私领域的互构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为现实社会公共领域的公众事务提供了新的网络讨论空间;另一方面,它也为现实社会私人领域的个人信息埋下了隐私泄露的潜在威胁。网络社会之所以能谓之为现实社会的镜像,在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最终都会延展到网络社交媒介平台进行公开讨论,而网络社会中的热点新闻,也会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茶余饭后的交谈之中。这也使得传统社会公私领域一旦与网络社交媒介技术发生关联,公私领域的事件就有可能会被无限放大,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就随之而来。 由于公私领域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的政治学和哲学体系,所以本文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公私关系的历史梳理,辨清中西方公私观念的本质区别,从而结合网络社会理论和现实社会具体情境,对网络公私领域进行概念界定。第二章则借鉴了梅罗维茨的媒介情景理论框架,描述了网络公私领域互构过程中媒介转型、情境转换和行为转变带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第三章则针对网络公私领域互构产生的双重影响,分别从网络社会的媒介技术、政治文化、消费经济以及网民的内在心理机制,分析了网络公私领域互构的成因。第四章则是从网络公私领域互构的理论分析层面上升到具体操作层面,主要从政府、媒体和网民三大主体提出如何平衡网络公私领域互构的实践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