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由此带来的流动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引起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对流动儿童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公共卫生、教育、法律与公共政策等领域,缺乏对其心理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将调查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流动儿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市10所学校的1465名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参加了本研究。他们完成了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家庭功能问卷、亲子沟通问卷、人格五因素问卷、自尊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问卷。研究结果表明:
1.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主观幸福感和外化问题行为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在流动时间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家庭生活条件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家庭生活条件较好的流动儿童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生活条件一般和较著的流动儿童。不同类型学校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差异,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差于混合校流动儿童,混合校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差于公立校城市儿童;
2.流动儿童的家庭功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不显著;与城市儿童相比较,流动儿童的家庭功能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儿童。
3.流动儿童的亲子沟通质量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与母亲在沟通的开放表达和分歧冲突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父亲;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与父母沟通的频率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时间显著少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主动性显著著于城市儿童,感觉到与父母沟通有困难的流动儿童比例也显著高于城市儿童。
4.流动儿童在人格五因素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开放性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在情绪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儿童。
5.家庭功能的亲密性和适应性、与母亲沟通中的倾听反应和理解性能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自尊;家庭功能的亲密性和与父亲沟通中的开放表达、倾听反应能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与父亲沟通中的理解性、分歧冲突,与母亲沟通中的倾听反应能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与父亲沟通中的开放表达和与母亲沟通的理解性能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
6.人格五因素中的外向性、开放性和宜人性能正向预测,情绪性能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自尊;外向性能正向预测,情绪性和开放性能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情绪性和开放性能正向预测,宜人性和谨慎性能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情绪性和开放性能正向预测,外向性能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
7.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能缓解和降低外界环境因素(家庭经济指数和社区环境指数)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