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我院附子的临床使用情况,对附子毒性成分和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采用该方法评价附子药用质量安全性、临床剂量安全性、煎煮时间安全性、配伍减毒等因素,阐明附子配伍减毒的用药原理。为附子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合理使用附子提供经验。方法:1.文献资料的研究检索文献,分析附子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炮制工艺、煎煮工艺、剂量及配伍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为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提供参考。2.临床处方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一个季度附子的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包括附子的来源、煎煮、剂量、配伍四个方面。3.根据分析处方的情况分别对生、熟附子进行含量测定,建立附子6种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HPLC含量测定和总生物碱UV含量测定,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子项下双酯型生物碱的限量规定和相关文献报道,对生、熟附子的来源、煎煮、剂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评价。4.探索熟附子配伍“减毒增效”的内涵附子与干姜、附子与甘草、附子与蜂蜜配伍、四逆汤复方,按常规的煎煮规范进行煎煮,采用上述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煎煮液中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溶出量,并建立配伍前后的HPLC色谱图,从化学成分的层面上评价干姜、甘草、蜂蜜配伍对熟附子“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结果:1.我院一个季度即2015年4月~2015年6月,共使用生附子93.75kg、熟附子1158.75kg,平均每月使用生附子31.25kg、熟附子386.25kg,在使用附子的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过中度中毒反应。对于不同剂量的附子所要求的煎煮时间不同,生附子的煎煮时间均为1.5h以上,熟附子的煎煮时间为1h。熟附子的常用量为3~30g。常用的配伍药对为附子与干姜、附子与甘草、附子与蜂蜜配伍。2.分别测得生附子、黑顺片和炮附片(共20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其中生附片的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较高;黑顺片、炮附片的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较低,炮附片基本不含双酯型生物碱,符合药典限量规定,而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差异较大,生附片0.0151~0.7918mg/g,黑顺片在0.3035~1.3948 mg/g之间,炮附片在0.0990~0.2135 mg/g之间。3.因黑顺片在上述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检测中符合药典规定,则筛选出市场上的黑顺片5、10、15、20、30、45、60、90 g 8个剂量组经煎煮1h,通过HPLC测得黑顺片中单、双酯生物碱的含量均符合药典要求,经煎煮后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消失,不同剂量单酯型生物碱溶出率有所差异,随着剂量的增加溶出率逐渐降低,总溶出量则与其剂量呈正相关。大剂量45g黑顺片随着煎煮时间延长,煎煮液中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逐渐降低,煎煮2.5h后,煎煮液中溶出率为:20.26%,溶出量为12.7170mg,其单酯型生物碱溶出量与15g黑顺片煎煮1h含量相当;当煎煮3.5h后,其含量逐渐消失,说明延长煎煮时间能够降低附子毒性。4.熟附子分别与干姜、甘草、蜂蜜配伍之后,其中单酯型生物碱和总生物碱的含量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增加,说明熟附子与干姜、甘草、蜂蜜配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熟附子与蜂蜜配伍合煎与分煎对生物碱的溶出度没有显著的影响。在四逆汤中与附子同煎的煎煮液比较,熟附子先煎后其单酯生物碱和总生物碱的含量略有减低,两者没有显著的差异。结论:附子饮片品种的选择、剂量范围和煎煮工艺是临床安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毒性成分上分析,其毒性大小依次为:生附子>黑顺片>炮附片,生附子需先煎或久煎,煎煮时间需1.5 h以上,剂量范围45g以下较为安全;黑顺片和炮附片经过炮制后毒性成分大大减低,有效成分也流失严重,在45g以下安全剂量下,其毒性成分溶出量较小,可不先煎,但需煎煮1h保证有效成分溶出,超过45g剂量,其有效成分的溶出率逐渐降低,延长煎煮时间能增加其溶出量;附子与甘草、干姜、蜂蜜配伍后生物碱的溶出率升高,有效成分溶出增加,且通过适当的煎煮能促进酯型生物碱的水解,毒性降低,是附子配伍“低毒高效”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