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开发和人类干扰使东方白鹳原始生境的不断缩小和丧失,已成为当前东方白鹳野生种群数量下降和威胁该种群灭绝的根本原因。因此,开展东方白鹳生境选择的系统研究将为该濒危物种的种群保护积累重要的基础资料。 2004年和2005年两个繁殖季节,在安徽安庆市望江县漳湖镇,采用路线调查法、跟踪法、全事件采样法和瞬间扫描采样法,对东方白鹳留居繁殖生境选择和繁殖干扰进行了初步研究。安庆武昌湖繁殖区东方白鹳选择接近长江、武昌湖和远离村庄的漳湖湖洼沼泽区进行营巢,巢建在高压输线铁塔顶端。觅食活动主要在漳湖湖洼沼泽区的水稻田,武昌湖洪湖渔场是主觅食地水位较低、食物资源枯竭时期的重要应急食物源。影响繁殖活动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强风和高温。巢区和取食生境内的人为干扰强度较大,主要有燃烧秸秆、在巢塔上安装鸟刺、农耕活动和飞机噪音等。农业活动等人为干扰,对东方白鹳的取食、取材等行为造成很大影响,导致产生警戒、逃逸等行为。东方白鹳留居繁殖种群繁殖干扰因素的识别对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2006年11月至2008年3月,在江西南昌市新建县鄱阳湖南矶山自然保护区,对东方白鹳越冬种群的越冬生境选择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南矶山越冬的东方白鹳最高数量达820只,平均每天约有218.6只次在南矶山越冬栖息。东方白鹳在南矶山越冬的数量不稳定,相对集中于湖池捕鱼期,并随着各湖池的捕鱼活动而在湖池间迁移。湖池捕鱼期丰富的鱼类资源和适宜的水位是东方白鹳对湖池选择利用的决定因素。湖泊面积越大环境容纳量越大、捕鱼期越长,允许东方白鹳利用的时间也就越长,可供养的东方白鹳数量越大。公路行人、烧荒和偷猎等都对东方白鹳栖息地选择造成影响,导致东方白鹳警戒、逃逸以因应干扰的影响。烧荒不仅影响鹳群觅食活动而且严重恶化越冬地候鸟的栖息环境。捕鱼活动导致湖内鹳群数量的动态变动和在湖群间迁移,并影响鹳对湖池不同湖段的选择。越冬地猎鸟、投毒现象严重、屡禁不止。偷猎不仅直接造成大量鸟类的死亡,投毒还严重污染湖面。 2007年对渤海湾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迁徙停歇地留居繁殖种群生境选择和迁徙种群迁徙停歇地选择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表明湿地恢复工程的实施,使近年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留居繁殖种群的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有15对东方白鹳留居繁殖,营巢在高压输线水泥电杆或高压输线铁塔顶端。电击和人工拆除是影响繁殖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人工招引是解决繁殖困境的必要措施。海滨沼泽和水库等景观特征和巢间距、居民区干扰源等微生境特征,对东方白鹳的营巢生境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黄河口东方白鹳留居繁殖种群主要并优先选择5万亩湿地生态恢复区最大湖面附近的沼泽作为觅食地,当5万亩水位降低后,天然柳林、公路水沟等湿地就成为东方白鹳繁殖期觅食活动的重要补充地,水沟对枯水期的东方白鹳繁殖种群有着重要的意义。巢区公路干扰影响东方白鹳对觅食地的利用,东方白鹳选择在干扰强度低的早中晚时段对路边水沟进行利用,是对干扰胁迫的一种适应。 3月上旬至5月下旬是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的春季迁徙期,跨度3个月,约100天,春季迁徙量约800只次,迁徙最高峰约120只,停留10~15天;10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是秋冬迁徙期,秋冬迁徙期跨度2个月,约60天,秋冬迁徙数量也约有800只;冬季还有个游荡种群,数量约20只,偶尔增至50只左右,数量不稳定。12月下旬以后黄河三角洲气温较低,夜间平均温度在-2~-4℃,水面和海滨潮间带结冰,给觅食停歇产生不利影响。水位比人为干扰对东方白鹳迁徙种群觅食栖息地选择的影响更大;东方白鹳在觅食栖息地选择中,优先选择水位适宜生境质量较高、干扰强度较低的湿地,当优质生境不利于利用时,会转移到稍次级的生境中觅食栖息。影响觅食微选择选择的主分量依次是:植被因子,景观因子,水因子和干扰因子。迁徙种群停歇觅食微生境选择的特征与东方白鹳留居繁殖种群的觅食微生境选择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