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程低强度环境噪声对年龄相关性耳聋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长期暴露在环境噪声污染中。既往有研究表明环境噪声影响听觉皮层重塑而导致行为的异常,但长期暴露于环境噪声对内耳和听力的影响尚待明确,并且环境噪声在听觉老化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给予老年性聋模型小鼠长时程低强度的宽频带白噪声,模拟城市环境噪声,来研究噪声与年龄叠加因素对耳聋发生发展的影响,为耳聋的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将8周龄成年C57BL/6J小鼠置于70分贝声压级的连续宽频带白噪声中,每天8小时,连续3个月,来模拟环境噪声对听觉的影响。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置于安静的隔声室内。噪声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实验1个月及3个月时利用听性脑干反应ABR在2-32k Hz的频率范围内评估小鼠的听力程度,以及测量ABR波Ⅰ的波幅评价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神经传递功能。在上述时间点ABR听功能测试后处死小鼠,分别取各组小鼠的耳蜗,剥离基底膜进行铺片及耳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后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底膜形态及测量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数量,利用耳蜗图观察突触数量损失与听觉功能的对应关系。经HE染色观察螺旋神经元细胞的密度变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内、外毛细胞纤毛的形态。体外实验中,取出生3天的C57BL/6J幼鼠的耳蜗,分离基底膜进行体外组织培养,分别加入40 mg/mL的D半乳糖持续48小时模拟老化效应,以及0.5 mM的NMDA和kainate混合液持续12小时模拟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效应。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数量变化和螺旋神经纤维数量变化。之后取各组基底膜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进行分子机制的研究。将所得数据使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后,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ABR阈值:实验1个月时,噪声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至实验3个月时,在16k Hz、24k Hz、32k Hz高频范围,对照3月组的阈值高于对照1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3月组相比,噪声3月组在全部频率范围阈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最集中的范围为8-24 k Hz的中间频段。2.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数量:对照1月组与噪声1月组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1月组相比,对照3月组自距蜗顶50%位置至末端出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3月组相比,噪声3月组突触的缺失几乎影响了整个耳蜗的全长,其中最严重的是中间部位(自蜗顶30-70%的位置)。突触数量改变与ABR的改变相符合。3.90dB SPL声强下ABR波Ⅰ振幅:实验1个月时,噪声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对照3月组和对照1月组相比,波Ⅰ振幅在16k Hz、24k Hz、32k Hz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3月组相比,噪声3月组全部频率范围振幅均降低,且8-24k Hz频率差异最为显著。波Ⅰ振幅与ABR阈值的改变相一致。4.基底膜形态:与正常8周龄小鼠相比,噪声1个月和3个月的毛细胞排列、毛细胞纤毛形态和螺旋神经元密度无明显变化。5.体外实验中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和螺旋神经纤维的数量:在给予D半乳糖与谷氨酸受体激动剂联合干预后,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两个单独干预组与对照组或联合干预组相比较也有显著差异。各组间带状突触减少情况不同,联合干预组带状突触数量变化最大。同时,螺旋神经纤维数量变化与带状突触呈一致趋势,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联合干预组螺旋神经纤维数量最低。6.NLRP3炎性小体及相关通路细胞因子的表达:各干预组中NLRP3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D半乳糖与谷氨酸受体激动剂联合干预组表达升高最明显。其他与NLRP3相作用的炎性因子caspase-1、IL-1β、IL-18和TNF-α的表达在联合干预组增加最为显著。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阈值在较高的频率上增加,相应的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在耳蜗中底部附近也受到了损伤。在长时程低强度的环境噪声干预下导致了以中频段为主的近全频率的听力下降,改变了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模式,造成了更广泛和严重的损害。而且噪声干预下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数量和功能损伤也累及近耳蜗全长,在耳蜗中段位置出现显著的减低。同时,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损失不伴有基底膜其他主要结构的损害,表明带状突触是此种噪声所致的耳蜗早期损伤。由此可见,环境噪声的累积作用在程度和范围上均加重了年龄相关性耳聋的进展。在体外模型中,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和老化的叠加作用表现为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和螺旋神经纤维数量的减少,炎症反应参与了基底膜的这种损伤。因此,长期暴露在低强度的环境噪声和老化的共同作用下,因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破坏可导致听力损失。本研究阐述了环境噪声暴露引起内耳损伤的病理机制,为听力损失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其他文献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也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有研究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约140万女性发生乳腺癌,约46万女性死于乳腺癌。手术切除乳腺癌病灶,并辅助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使乳腺癌的疗效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在经过一定疗程的治疗后,往往对化疗药物产生耐受性,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仍然不乐观。因此,寻求新的生物标记物和靶向治疗点,可以为提
目的:免疫治疗是近10年来肺癌治疗的一大突破,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目前已获批应用于肺癌,特别是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为晚期肺部肿瘤患者带来了曙光。其作用机制在于唤醒免疫微环境中被封锁的淋巴细胞,发挥自身抗肿瘤免疫功能。然而尽管其疗效显著,部分患者可能达到“治愈”的效果,但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仅约20-40%。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细胞活力下降,机体抗肿瘤免疫力再次被封锁。因此,对于肺癌的治疗
目的: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病例的75%-85%)和肝内胆管癌(占病例的10%-15%)和其他罕见类型。每年大约有841,000例新病例,和782,000例死亡。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女性的2到3倍。绝经后女性的HCC发生率增加,而雌激素治疗可以抑制这种现象。HCC女性的预后优于男性。目前,仅索拉非尼和Lenva
目的:声创伤是引起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许多研究表明,声创伤诱导听觉通路神经元活动的可塑性变化,特别是,在听觉通路的不同水平,经常观察到自发活动的异常增加,而这种异常活动被认为是耳鸣发生的基础。声创伤后的这种可塑性变化被认为与神经回路中兴奋和抑制平衡的改变有关。在耳蜗背核、下丘、内侧膝状体和听皮层,声创伤被证明可以改变突触抑制。并且研究证明,在这些结构中,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被破坏。然而,关于
目的: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涉及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疾病,但哮喘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气道上皮细胞在肺内环境及外部环境之间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层。气道上皮细胞是气道的第一道屏障,通过纤毛摆动,释放抗微生物肽,趋化因子,细胞因子,招募并激活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体。气道上皮细胞损伤后通过加强促炎活性,释放生长因子等参与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症与气道重塑。多项研究表明哮喘患者气道上皮细胞自噬水平增高的,E-
目的:一直以来,肺癌因其高发率,高转移率,高耐药性等特点而成为人类肿瘤相关致死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最为常见的脑转移肿瘤类型之一。尽管近年来对肺癌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患者的生存状况仍不乐观,尤其是伴随着肺癌细胞的脑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外,由于肺癌自身的异质性以及脑内特有微环境,使得几乎目前所有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对于脑转移肿瘤均没有良好的疗效,绝大多数患者表现出一系列
目的:本研究是临床神经外科与认知神经科学的交叉。以人为研究对象,以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为切入点,以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为研究模型,通过对比、分析:1、视交叉受压解除后短期内,病人静息态脑电特征的变化,及其与视觉功能改善之间的关系;2、由视交叉长期受压导致视觉功能障碍的病人的静息态脑电特征,及其与视觉功能之间的关系;3、单侧听神经瘤病人的静息态脑电特征,病灶侧与病灶对侧脑电特征的差异,及其与听觉功能之间的
目的:颈椎不稳是指在生理载荷下,颈椎无法维持各脊柱功能单位的正常相对位置,出现异常活动和形变,常会压迫脊髓和激惹脊神经根,产生四肢麻木、颈部不适等症状,也可能刺激周围组织中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头晕、心悸、眼涩、耳鸣等交感神经紊乱症状。常见的病因有创伤、退行性变、先天畸形、肿瘤等。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加重,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在临床中逐渐呈多发趋势,但相关生物力学原理仍不是十分清楚,进一步明确其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指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上呼吸道阻塞的一种睡眠障碍,可导致血氧饱和度反复降低、睡眠片段化、交感神经自主活动增强。OSA与全身多系统疾病相关,包括认知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冠状动脉事件、心律失常(如房颤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风和死亡。OSA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包括注意力和警觉、记忆和
目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以9号和22号染色体之间平衡易位所形成的费城(Philadelphia,Ph)染色体为特征性改变。除Ph染色体外,非随机的、多样的染色体畸变的出现被认为是CML发生了克隆演变(Clonal Evolution,CE),在慢性期(Chronic Phase,CP)患者中少见,往往与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有关。本研究通过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