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迁移率组蛋白1相关自噬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peng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涉及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疾病,但哮喘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气道上皮细胞在肺内环境及外部环境之间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层。气道上皮细胞是气道的第一道屏障,通过纤毛摆动,释放抗微生物肽,趋化因子,细胞因子,招募并激活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体。气道上皮细胞损伤后通过加强促炎活性,释放生长因子等参与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症与气道重塑。多项研究表明哮喘患者气道上皮细胞自噬水平增高的,E-cadherin在哮喘上皮细胞中表达下调。HMGB1是一种晚期炎症因子,近期研究显示HMGB1在哮喘患者的诱导痰及肺泡灌洗液中表达升高。HMGB1是一种核蛋白,应激后可转移至胞浆进而释放至胞外。HMGB1与自噬及氧化应激的关系极为密切,为明确HMGB1相关自噬与气道上皮细胞EMT转化关系,本研究进行了相关的动物及细胞实验。研究方法:一、动物实验1.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雌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哮喘组,3-MA组,EP组及BUD组。模型以OVA加氢氧化铝致敏,2%OVA激发每周5次,共4周。对照组以PBS替代,3-MA组激发前1h腹腔注射15mg/kg 3-MA,EP组激发前1h腹腔注射75mg/kg EP,BUD组激发前雾化2mg BUD。2.无创肺功能检测:于末次雾化吸入24小时至48小时内检测小鼠肺功能,测定不同浓度Mch下的penh值。3.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计数及ELISA检测:2%戊巴比妥钠(50mg/ml)麻醉小鼠,静脉留置针行气管插管,1ml无菌注射器抽取0.5ml无菌PBS沿留置针注入后回收,重复三次,回收量均大于80%。留取的肺泡灌洗液4℃3000 rpm/min,离心10min。沉淀重悬后甩片,瑞氏-吉姆萨染色,细胞分类计数。上清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HMGB1水平。4.肺组织病理染色:左肺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行肺组织切片。左肺切片分别用HE、AB-PAS、MASSON染色评估气道炎症、杯状细胞化生及上皮下胶原沉积情况。5.免疫组化染色:左肺组织切片常规脱蜡,抗原修复,α-SMA、HMGB1、E-cadherin、及Vimentin一抗孵育过夜后二抗孵育2h,DAB显色。6.Western blot:提取组织蛋白,BCA蛋白定量,制作蛋白样品,12%SDS-PAGE跑胶,PVDF膜转膜,牛奶阻滞,抗体孵育后ECL发光液发光。二、细胞实验1.细胞培养:HBE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自噬诱导以EBSS作用不同时间(1h,2h,4h及6h)以及不同浓度的雷帕霉素(0.1μM,0.2μM,0.4μM及0.6μM)作用24h。3-MA抑制剂在自噬诱导前给予含2m M 3-MA的培养基预处理24h,EP在自噬诱导前给予含终浓度为10m M丙酮酸乙酯的培养基预处理24h。2.质粒转染过表达HMGB1及si RNA沉默转染HMGB1:种板12.5cm2的培养瓶,待细胞融合度达到80%进行过表达及沉默实验,过表达予6μg c DNA及18μl的lipo 2000,沉默予20μM si RNA及10μl Lipo 2000进行转染。3.免疫荧光:24孔板细胞爬片,给予不同处理条件,最终细胞融合度约30-40%,进行免疫荧光实验,倒置显微镜采图。结果:一、HMGB1相关自噬在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上皮细胞间质转化中的作用1.3-MA抑制自噬可显著抑制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3-MA组小鼠的肺泡灌洗液内细胞总数、嗜酸性细胞数量显著下降,HE染色亦显示气道周围炎性细胞数量减少,MASSON染色示上皮下胶原沉积减少及AB-PAS示杯状细胞化生减少。小动物肺功能显示3-MA组小鼠气道反应性较哮喘组显著下降。2.3-MA抑制自噬可降低哮喘气道上皮细胞的EMT水平3-MA抑制剂组小鼠肺组织切片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MA组小鼠上皮细胞E-cadherin升高,N-cadherin及Vimentin升高。3.EP抑制HMGB1转移后可抑制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EP组免疫组化显示EP可抑制气道上皮细胞HMGB1的转移,胞浆HMGB1表达减少,同时小鼠的肺泡灌洗液内细胞总数明显减少,嗜酸性细胞减少。HE染色显示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好转,MASSON染色示上皮下胶原沉积减少及AB-PAS示杯状细胞化生减少。小动物肺功能显示EP组小鼠气道反应性较哮喘组显著下降。4.EP抑制HMGB1转移后可抑制气道上皮细胞自噬水平电镜显示3-MA组及EP组气道上皮内的自噬小体显著下降,蛋白电泳显示3-MA组及EP组自噬水平下降。5.EP抑制HMGB1转移后可降低哮喘气道上皮细胞的EMT水平EP抑制组较哮喘组升高气道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降低N-cadherin及Vimentin表达。二、HMGB1通过自噬导致气道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研究1.饥饿及RAP诱导自噬可导致气道上皮细胞HBE出现EMT EBSS饥饿诱导自噬及RAP诱导自噬均可导致气道上皮细胞E-cadherin下降,N-cadherin及Vimentin升高。予3-MA抑制自噬水平后EBSS及RAP诱导的EMT水平会下降。2.HMGB1蛋白及过表达HMGB1均可导致气道上皮细胞EMT HMGB1蛋白作用于HBE细胞显示EMT水平随作用时间及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过表达HMGB1显示过表达的HBE细胞胞浆中有HMGB1高表达,过表达的HBE细胞同样出现E-cadherin下降,N-cadherin及Vimentin升高。3.抑制自噬可减轻HMGB1诱导的EMT HMGB1及过表达HMGB1均可导致HBE细胞自噬水平升高,3-MA抑制自噬后HBE细胞的EMT水平下降。4.EP及沉默HMGB1可抑制EBSS诱导的EMT予EP预处理HBE细胞后再次予EBSS诱导自噬,HBE细胞的EMT水平较未处理组明显下降,予沉默HMGB1的HBE细胞EBSS诱导自噬,同样显示EMT水平下降。结论:3-MA抑制自噬及EP抑制HMGB1转移后可显著降低OVA哮喘小鼠气道上皮细胞的自噬水平,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轻上皮间充质转化水平。细胞实验进一步证明EBSS或RAP诱导的自噬均可导致HBE细胞发生EMT,HMGB1蛋白及过表达HMGB1同样会导致HBE细胞发生自噬及EMT。3-MA抑制自噬、EP预处理HBE细胞及沉默HMGB1均可抑制HBE细胞的EMT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大多数化疗药物是通过使肿瘤细胞DNA损伤或抑制有丝分裂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1]。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一些肿瘤细胞适应这类DNA损伤时即产生化疗敏感性的降低[2]。肿瘤化疗耐药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其原因主要是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降低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细胞凋亡是以DNA断裂、核固缩、细胞皱缩和质膜出泡为特征的细胞应激反应。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化疗药物发挥抗肿瘤作
研究背景和目的:子宫颈恶性肿瘤作为妇科第一位和女性第四位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全球新发病例569,847例,因该病死亡311,365例,其中8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1]。目前子宫颈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放疗,辅助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子宫颈恶性肿瘤可以通过筛查获得早期诊断,常见的病理类型鳞癌和腺癌对放、化疗敏感,然而,大多数患者在初始治疗后的2年内发生复发和转移的
目的: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所致,对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的虫媒传染病。由于疟原虫在人与蚊双宿主之间传播的复杂特性,疟疾的治疗和预防同样面临着众多挑战。2020年世界疟疾报告中显示,2019年现存约2.29亿疟疾感染病例,40.9万死亡病例。疫苗,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类传染病的生物制品,近年来在疟疾中已有长足发展。红前期疫苗,红内期疫苗和传播阻断疫苗是目前国际上研究较为广泛的三种疟疾疫苗,其中传播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发病部位在大肠,显示出复发和缓解的病程。它是一个复杂并且令人担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和流行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上升。更糟糕的是,大约有15%的UC患者对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不应答,必须接受结肠切除术。然而,U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UC的
目的: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为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中国是肺癌大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球之首,疾病负担沉重。肺癌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两大类,其中NSCLC是一种主要的组织学类型,占比约80~85%左右。尽管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不断发展,NSCLC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仍不超过5%。鉴定新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标志物,更深
目的:纵观全球,肺癌新发病例和病亡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尽管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对肺癌患病风险的宣传和防控、采用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先进的治疗手段,但肺癌的发生率以及致死率仍然是目前排名前列的癌种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高发的病理组织类型,部分患者确诊时肿瘤已发生转移,致使肺癌5年的生存率相对低。因此,早诊早治是挽救NSCLC患者生命最有用的手段之一。有效识别NSCLC的潜在预后生物标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也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有研究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约140万女性发生乳腺癌,约46万女性死于乳腺癌。手术切除乳腺癌病灶,并辅助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使乳腺癌的疗效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在经过一定疗程的治疗后,往往对化疗药物产生耐受性,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仍然不乐观。因此,寻求新的生物标记物和靶向治疗点,可以为提
目的:免疫治疗是近10年来肺癌治疗的一大突破,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目前已获批应用于肺癌,特别是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为晚期肺部肿瘤患者带来了曙光。其作用机制在于唤醒免疫微环境中被封锁的淋巴细胞,发挥自身抗肿瘤免疫功能。然而尽管其疗效显著,部分患者可能达到“治愈”的效果,但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仅约20-40%。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细胞活力下降,机体抗肿瘤免疫力再次被封锁。因此,对于肺癌的治疗
目的: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病例的75%-85%)和肝内胆管癌(占病例的10%-15%)和其他罕见类型。每年大约有841,000例新病例,和782,000例死亡。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女性的2到3倍。绝经后女性的HCC发生率增加,而雌激素治疗可以抑制这种现象。HCC女性的预后优于男性。目前,仅索拉非尼和Lenva
目的:声创伤是引起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许多研究表明,声创伤诱导听觉通路神经元活动的可塑性变化,特别是,在听觉通路的不同水平,经常观察到自发活动的异常增加,而这种异常活动被认为是耳鸣发生的基础。声创伤后的这种可塑性变化被认为与神经回路中兴奋和抑制平衡的改变有关。在耳蜗背核、下丘、内侧膝状体和听皮层,声创伤被证明可以改变突触抑制。并且研究证明,在这些结构中,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被破坏。然而,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