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Ia型超新星作为“标准烛光”来估计宇宙学距离已经成为现代宇宙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直接导致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当前理论认为,Ia型超新星是由一颗C+O白矮星吸积一颗伴星物质达到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引起的热核爆炸产生的。在前身星系统中,白矮星如何增加质量达到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的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Ia型超新星寄主星系的物理环境能够对前身星系统形成进行限制。Ia型超新星经过标准的宽度和颜色校正,能够使峰值绝对星等的弥散减小到~0.15 mag,研究寄主星系对Ia型超新星的光度影响能够进一步减小这一弥散,并且有助于研究这种弥散的起源。 我们主要对了一个低红移样本的Ia型超新星做了光度与寄主星系相关性的研究。我们首先使用SALT2拟合整个样本的超新星光变曲线,然后做了最优化宇宙学拟合。我们研究了不同星系环境下的超新星光度特性,并且检验了各种不同星系环境下的哈勃残差。我们发现经过标准光度校正之后,在2σ的置信水平上,Ia型超新星在恒星形成率更高的星系中更暗;在大于3σ的置信水平上,超新星在高光度的星系中更亮;在大于2σ的置信水平上,超新星在大尺度的星系中更亮。我们也展示了残差与星系的线性拟合,在4σ置信水平上,星系光度与残差负相关;在3.3σ置信水平上,星系尺度与残差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