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坑铅锌银多金属矿田处在南岭成矿带东部的于都-赣县矿集区内,是南岭成矿带东重要的铅锌银多金属矿田之一。矿田发育的铅锌银等脉状矿床,一般强调与南岭中生代的花岗岩钨锡多金属区域的成矿作用有关。该矿田的构造研究相当薄弱,例如,将明显断裂控矿的矿脉归为层控矿床。选择本论文题目,不仅具有直接的找矿意义,而且能够起到区域示范的作用。本文的依托项目是吕古贤研究员的“南岭于都-赣县典型矿田构造控矿和深部成矿规律示范研究”。完成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工作,按时完成了研究课题报告和学位论文。本文取得如下进展:(1)首次发现侏罗系与青白口系库里组地层之间的构造不整合界面。为矿田基底构造提供了时间上限的地质证据,而且是区域构造演化规律的重要信息。(2)由节理统计、断裂和褶皱产状的测量重建了银坑矿田构造框架。节理走向集中于NW260°~310°,显示近南北向构造受晚期南东东-北西西压应力的强烈改造。实测基底南北向褶皱枢纽走向由北至南变化为257°→13°→352°→352°,枢纽有南北两段翘起的特点;轴面倾向是北西283°,倾角是85°;翼间角是35°至55°,经分析确定了该近南北向复试褶皱为尖棱状褶皱。构造实测和应力场分析显示,加里东期-燕山晚期之间银坑矿田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变化依次是W-E→NW-SE→NWW-SEE。(3)首次发现南北向褶皱纵张断裂中发育含矿石英脉,井下填图发现同类南北向矿脉13条,提出了一组新的矿带。结合次级横张石英脉发育,显示褶皱+断裂控矿特征。(4)该组含金、银、铅、锌多金属的石英矿脉,其样品D-O18投影集中在变质水范围,显示流体来源于变质水,硫同位素34S值近正态分布,极差为3.1‰,说明硫来源比较单一,源自上地幔;压力介于(5~180)×105Pa和温度250℃~280℃等参量,反映其中温低压热液成矿环境。赣南银坑矿田南北向变质热液银金矿带的发现,是新的找矿方向,在区域上也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