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海作为银川市保存最完整的城市湖泊湿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城市化推进,大量的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城郊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随着自治区生态立区战略的提出,湿地环境整治与修复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其中外源(面源和点源)污染采取阻断、清除等一系列措施得到有效控制;但其底泥二次释放污染仍未引起关注,因此污染问题很难根除。综合考虑水深、芦苇分布以及空间距离等因素,于阅海均匀布设14个采样点,对其上覆水、间隙水水质状况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底泥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得出各介质中污染物浓度存在巨大差异,说明阅海底泥污染物二次释放风险已经形成。通过室内底泥污染物释放模拟实验,探讨分层、原状底泥,不同污染程度底泥污染物释放能力以及环境因子对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从而为阅海湿地以及干旱半干旱区河湖湿地水质监测以及底泥内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阅海上覆水和间隙水各水质指标在时空分布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上覆水各水质指标浓度在时间分布上:8月相对最低,11月次之,8月最高;空间分布上:补水口和深水区水质较好,排水口以及浅水区次之,芦苇区最差。间隙水各水质指标浓度5月最高、8月次之、11月则相对最低;间隙水各水质指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芦苇区和浅水区浓度较高,排水口次之,深水区和补水口均较低。对比14个采样点上覆水、间隙水各水质指标浓度发现,阅海间隙水各水质指标均明显高于对应点上覆水,间隙水作为底泥孔隙自由水,其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底泥,由于上覆水-间隙水间各水质指标浓度差的存在,在水体以及底泥间必然存在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风险。(2)室内模拟底泥污染物释放对上覆水影响表明:①自然状态下,短时间内底泥各污染指标迁移转化波动性均较大。其中NH3-N指标均呈释放状态,表层0-2 cm分层释放最为强烈,但0-15 cm原状底泥NH3-N累积释放量更高,说明底泥-水间污染物迁移转化并不局限于表层。TP指标表层0-2 cm分层均呈释放状态,其它各分层以及原状底泥则在前12h处于释放状态,之后处于吸附状态。CODMn指标除表层0-2 cm分层波动性较大且一直处于释放状态太外,其它各层以及原状底泥则在9h之后,既由释放转为吸附状态。②不同污染程度底泥污染物释放时段、累积释放量以及释放速率均存在差异,说明底泥污染物释放能力与其底泥污染物浓度相关,但只有存在足够大浓度差,才会引起释放量以及释放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当底泥-水间污染物浓度达到动态平衡,即污染物迁移转化阈值,不同污染程度底泥造成的释放差异将会消失。(3)室内模拟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温度、pH以及上覆水浓度均会对宁夏阅海底泥污染物累积释放量以及释放速率产生影响,但在不同条件下,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①在添加上覆水呈酸性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NH3-N和CODMn释放量逐渐增加;上覆水碱性条件下,温度为15℃时,NH3-N释放量最大,而温度过高或过低,NH3-N释放量均较低,高温则对TP释放产生抑制,而对CODMn释放有促进作用。低温条件下,添加上覆水pH呈中性时,NH3-N和CODMn释放量更多,TP释放量无明显变化;高温条件下,添加上覆水pH呈中性时,更有利于NH3-N和TP释放,而CODMn在碱性条件下更宜释放。②阅海底泥-水间NH3-N迁移转化阈值小于0.5 mg/L。上覆水TP初始浓度控制为0.3 mg/L,底泥即由释放转为吸附过程,说明底泥-水间TP迁移转化阈值小于0.3mg/L,上覆水COD Mn初始浓度控制为10 mg/L,底泥即由释放转为吸附过程,且吸附速率达到0.68,说明底泥-水间CODMn迁移转化阈值低于10 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