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是任何国家都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代表,同时也是碳排放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举足轻重。人们已形成一个共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它与国家间的利益密不可分。新闻报道作为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在涉及气候变化问题时,往往承载着意识形态,代表着国家利益,同时也关注人类共同利益。本文以M.A.K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期间中国和美国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研究。在选取报纸时,以最大影响力和发行量为标准,中国新闻报纸选取了《中国日报》;美国新闻报纸选取了《纽约时报》,作为语料来源。本研究收集了2015年11月到12月大会召开期间的30篇报道。其中15篇来自《中国日报》,15篇来自《纽约时报》。研究借助批评话语分析框架,结合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对比分析,从及物性、消息来源和转述方式三个方面对所选语料进行了分析,试图探究其在语言特点、报道策略及使用目的方面的异同,并分析相关成因。就及物性而言,在物质过程中,对“巴黎协定”等动作者,两大报社采用了相似的报道动词,最终多作用于积极的目标。而对“中国”、“美国”这样的动作者,两大报社采用不同的报道动词,作用于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目标。与之相似,在关系过程中,对“巴黎协定”,两大报社均赋予了积极的特征。反之,对“减排”,两大报社则各有侧重,强调彼此应承担的不同份额。可见,对与人类利益相关的议题,二者的描述大同小异,而涉及到各自国家,结果则大相径庭。从消息来源看,两大报社均以政府或官方人士为主要来源,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次之。就分布来看,《中国日报》利用官方渠道及时发布会议近况,表明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并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发言机会;《纽约时报》则代表发达国家发声,并利用科研结果,暗示中国应承担更多减排任务。这其中包含了中美两国间的利益角逐。最后,就报道方式来看,两大报社均以间接引语为主,同时搭配感情色彩不同的动词进行报道,以将二者的不同态度暗含在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报道内容的控制。上述研究结果证明,新闻报道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受到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三者的共同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其中体现出合作的态度,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了走绿色发展道路、推行节能减排的决心和行动;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对此次气候大会体现出的合作态度,但也借此机会,在资金支持、碳排放任务的分配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压,推卸责任。因此,读者需要以批评性的眼光来看待这类语篇,而报道者也需合理运用有限的话语策略,维护国家利益,共同为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