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菜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中国菜名富含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及时代气息,英语国家菜名背后也隐藏着民族特色及心理偏爱。纵观以往研究,关于菜名的学术文献大多趋向于文化及翻译方向,但以认知与心理学为导向,研究菜名的语言功能并不多见。该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描述不同时代两种语言的菜名表述特点,发现其蕴含着人们的认知思维模式及饮食需求心理,并挖掘中英文菜名背后隐藏的语言功能。其意义在于进一步解释菜名与人类认知的紧密关系,帮助人民形成跨民族、语言、文化与跨学科的比较意识,为文化交流和菜名翻译奠定基础。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当今中英文菜名表述蕴含着人们具备哪种思维模式?(2)中英文菜名中体现哪些具体的语言功能?(3)不同时代的中文菜名体现怎样的饮食需求心理变化?(4)中英文菜名表述如何揭露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作者从相关饮食论著、学术论文及网络媒体收集600个中文莱名,300个英文菜名作为研究对象,并逐一标记各菜名的文化历史信息以及语义结构成分(主料、配料、烹饪方式以及刀法)。本文定量统计各类菜名所占比例,定性分析菜名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并且遵从共时与历时两大主线,客观描述中英文菜名表述的语义组织结构差异,探究菜名背后隐藏的中西方人们思维习惯及饮食需求层次上的心理差异。共时研究发现,中英文菜名承载不同的语言功能并映射出中西方人赋有两科,不同的认知思维模式。中国人倾向于“烹饪方式,配料+主料”构式,螺旋式思维模式,自我情感膨胀外化表露于菜名之中,并将菜名标注上语言的信息功能,美学价值,文化附着及商业影响,夸张地拉开名与实的距离。英语国家人们倾向于“主料+配料”的语义结构,线性思维模式,内心个人情感不外化于菜名之中,并且英语菜名仅用于描述与区分各类食物的基本原料,并未涉足任何时尚元素。中文菜名历时研究用于佐证语言变化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旧时期的菜名,借助文化蕴含及修辞手段勾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遵从“福禄寿喜财吉”六大主题,树立“民以食为天”的理念;而现今的菜名沾染上名人效应,语言暴力,情色吸引,媒体污染,野性征服欲,以及诙谐恶搞等社会不雅风气,映射当下人们追求娱乐、新鲜、刺激,形成“无所不吃,一切都是假象”的认识观。综上研究以菜名为参照物,说明语言折射出中西方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模式差异及心理侧重点不同。英汉菜名差异研究结果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为菜名翻译与认知学,社会消费心理等跨学科研究提供素材及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