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喻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这种修辞研究传统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延续到20世纪的中西修辞学。1980年后,转喻进入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在认知语言学家们看来不总是修辞性用法,而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90年代后,语用学也开始关注转喻的使用与理解,主要关注新颖性指称转喻的界定与理解问题。然而,无论是认知语言学还是语用学,对转喻的理解过程的细节挖掘还不够。近年来,开始有一些研究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对转喻解读的过程进行理论描写与分析,然而研究者也只是对制约转喻理解的因素进行了描写,对转喻解读的触发因素及理解过程、不同转喻意义的选择机制、影响转喻解读难度的因素等问题没有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听话人理解指称转喻时所遵循的认知语用选择机制、触发因素、理解难度等问题。基于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的内容包括:1)探索触发指称转喻解读的因素及理解过程;2)考察在具体语境下不同的转喻意义的选择机制;3)分析影响转喻理解难度的因素。本研究考虑到转喻意义规约程度与语境的关系,首先对指称转喻重新进行了界定:指称转喻是一种以实施指称功能为目的、以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的认知联系为支撑的转喻。从该联系的规约化程度角度看,指称转喻构成一个转喻连续体,即时性指称转喻和规约性指称转喻分别位于该连续体的两端。规约性指称转喻是转喻意义高度规约化甚至进入词库的转喻类型,因其内部转喻关系相对稳定,对其解读较少依赖语境;即时性指称转喻是转喻意义非规约化的转喻类型,是说话人在具体语境下根据交际需要创造性使用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其内部转喻关系相对灵活,对其理解高度依赖于语境;另外,半规约化的指称转喻位于二者中间的过渡地带。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心理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分析方面,本研究根据关联论的基本假设,融入了优选论的优选思想,并根据汉语话语的特点重构用于话语解读的理论框架;以汉语指称转喻的理解为例对话语解读框架进行细化,找出了影响指称转喻解读的三类制约假定及其等级体系,发现了转喻解读与非转喻解读的顺序,揭示了不同转喻意义如何进行竞争性选择等问题。在实验研究中,本研究用有声思维和后续访谈的方式采集了数据。有声思维的设计紧紧围绕研究问题,通过控制制约转喻解读的因素、转喻意义的规约化程度来对比转喻解读与非转喻解读的情况,探索交际者在实际过程中如何选择具体的意义、处理的顺序和认知难度等问题。访谈作为有声思维的补充,对转喻理解的可接受程度、理解的制约因素以及意义获取的顺序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显示:1)认知、话题、语域、语义、标点、语法制约假定共同构成了触发转喻解读的制约假定等级体系。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下对语法、标点、语义、语域制约假定的违犯会共同触发转喻解读。其中,特定语境下书面语中标点符号(指书名号和引号)制约假定被违犯的情况有可能会提醒交际者启动转喻解读。语域合适性或得体性制约假定是本研究在有声思维汇报中发现的一种新的语用制约假定,当其被违犯时,即当交际者觉察到目标词与句中其他词的语域不一致时,会按照后者的语域进行理解,进而触发转喻解读。2)说话人违犯上述制约假定等级体系时,视被违犯的制约假定情况不同会触发不同的转喻意义解读。理解规约性指称转喻的关键在于对认知制约假定的遵循和语义制约假定的违犯情况。就规约性指称转喻的理解而言,可及性最高的候选项是熟悉程度较高的规约性转喻意义或字面意义。与之相比,理解非规约性指称转喻时,认知、话题、语域、语义制约假定对目标意义的选择发挥重要作用。并且,理解非规约性指称转喻时会激活可及性最高的规约性转喻意义或字面意义。3)不同规约程度的转喻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差异,规约性转喻最易理解,认知极度困难的转喻最终会被放弃解读,与规约性意义较难联系的新颖转喻的理解难度也较高。理解难度体现于有声思维汇报中频繁出现的非语言信息与受试特殊的身体语言。除了重复语句、明确表示不解或很奇怪、语气疑惑、语气加强、音量升高或降低等非语言信息大量出现,另外一些身体语言,如特殊的手部或头部动作也出现在汇报视频中。这些非语言信息与特殊的身体语言经过问卷例句可接受程度的分值统计验证,均可作为理解有困难的证据。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启示体现在理论建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应用启示四个方面。就理论建构来说,本研究充实了最佳关联原则制约下的话语理解程序,构建了关联-优选论框架下的话语解读模型,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优选论在语用学中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尝试。从研究内容上来说,本研究通过深入挖掘指称转喻解读的制约因素、认知语用过程等问题,丰富了认知语用学在转喻理解方面的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采用了有声思维和访谈的研究工具,探析解读过程,有助于验证并修正关于指称转喻解读的理论假设。从应用启示来看,本研究对于提高转喻处理和转喻语料库标注的准确度以及信息抽取问答系统、机器翻译的发展均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未来的转喻研究,笔者认为可以继续关注特定转喻类别,研究问题也可以更加具体,例如在认知语用学框架下结合实验的手段研究指称转喻的生成与理解中的形式和意义的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