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单独设科是近代的事,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专家和一线教师在语文学科以及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教学大纲里,语文的“工具性”备受关注;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进行如下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将其阐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学科的定位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1993年秋季开始,我国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凸显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教材的内容包括三个版块,课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并且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提出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可以而且应该从广度上加以综合,以体现语文学习的全息兼容的特征。语文学习需要在长度上加以综合,因为语文学习具有伴随人生的终身性。语文学习需要从深度上加以综合,因为语文具有化育人格的特殊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资源的整合,凸显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于全面达成语文教育的目标是非常有益的。从学生角度而言,大力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诗意感受生活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基础学力的培育也是大有裨益的。本论文的第一章是从教师视角度借助爱乐小学语文教师李秀萍的日记对爱乐小学的语文校本课程:课外的诗句诵读活动和冬季生存体验习作活动的详细描述。第二章是从学生视角借助爱乐小学的学生窦艳婷、李淑业的习作对语文校本课程实施成效的概括和描述,第三章的内容是在对爱乐小学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发现其诗句诵读活动、冬季生存体验习作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作为对爱乐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反思和总结。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必须是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校现有的条件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而且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和尊重,只有符合学校实际、尊重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才是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同时,通过对爱乐小学的两项语文校本课程:诗歌诵读校本课程和生存体验校本课程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不仅仅是课内的学习,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的诗歌朗诵习惯的培育、诗歌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育,小学阶段的诗歌学习才能为学生的初高中乃至终身的诗歌学习打下基础;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劳力的基础上劳心,才能让学生有兴趣习作、有内容写作、有动力写作。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状况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