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热处理对超高强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ua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高强度钢在模具制造、汽车运输、航海造船、航空航天、国防科工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节能、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钢铁行业对低成本高性能的超高强度钢的开发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细化是提高材料强韧性的有效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通过循环热处理的方式可以使钢铁的组织有效地细化,同时提高钢铁材料强度和韧性。开展循环热处理对超高强度钢的影响规律研究对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原始奥氏体为粗晶的超高强度马氏体钢、亚稳奥氏体温变形制备的超细晶马氏体钢和铁素体-马氏体双相超高强钢,研究了循环热处理工艺(温度、保温时间和循环次数)对这三种超高强度钢的组织的细化效果以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研究了循环热处理对原始奥氏体组织为粗晶(晶粒尺寸~100μm)的超高强度马氏体钢的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热处理可以有效细化粗晶马氏体钢的原始奥氏体晶粒,有效提高马氏体钢的塑性。原始奥氏体为粗晶的中碳低合金马氏体超强度钢经860℃一次循环热处理1~20分钟,即有效细化了马氏体钢的原始奥氏体晶粒,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塑性,其中经一次循环热处理保温20min,研究用钢的抗拉强度由1727MPa提升到2322MPa,延伸率由4.3%提升到9.3%。在860℃保温2min条件下进行1~6次循环热处理的结果表明,经3次循环后马氏体钢的原始奥氏体晶粒晶尺寸由100μm降低到约5μm,并最终趋于稳定。采用大变形温轧的方法制备了片层状结构的超细晶(片层厚度<1μm)的超高强度单相马氏体钢,并研究了循环热处理对大变形温轧超细组织马氏体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热处理能够显著改善大变形温轧制超细晶马氏体钢的组织的均匀性,进而有效提高材料的塑性。随着循环热处理保温时间和循环次数的增加,温轧超高强度钢的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会有所增加,但是合理控制循环热处理温度和循环保温时间,不会显著增加马氏体钢的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本研究中结果表明,在860℃循环1~6次,保温1~20分钟实验条件下,温轧超高强度马氏体钢的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可以稳定在5μm以下,并没有出现显著增加现象。温轧大变形试验用钢在860℃保温2min一次循环热处理后,超细片层状组织转变为等轴状细晶,抗拉强度保持在2216MPa,延伸率由原来的5.4%提升到8.0%。通过大变形温轧和一次循环热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可以获得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的超高强度钢。通过对双相区轧制获得的双相钢进行不同温度退火处理(930℃、870℃、810℃),制备了不同晶粒尺寸和不同相比例的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研究了循环热处理对铁素体-马氏体细晶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相区轧制及随后的一次短时循环热处理工艺结合可以实现制备超细晶双相钢。循环热处理可以显著改善轧制态双相钢的组织的均匀性,对马氏体相的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细化效果并不明显,但可以显著细化铁素体组织,并能够稳定至2μm左右。短时循环热处理可以提升双相钢的强度而不明显降低延伸率。探索性开展了等温循环轧制和循环热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制备超高强度双相钢的研究,相对于普通的连续轧制工艺,等温轧制及短时保温处理的双相钢的组织明显细化,组织均匀性显著改善,综合力学性能更加优异。双相区循环轧制和循环热处理相结合是一种获得超高强高韧性双相钢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由于尺度效应的存在,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不能像宏观尺度一样,被认为是一种没有宏观力的特种加工手段。在微细电火花加工中常用的微细电极,是一种大长径比、低刚度的微细电极。在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振动现象,工件的尺寸和精度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电极与工件之间的放电冲击作用不可忽视。针对微细电火花低刚度电极的不稳定性,设计了一种微细电极末端振动位移测量实验,采用单点单脉冲放电,选用直径500μm长度80mm的
作为一种新兴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选区激光熔化技术(SLM)由于其可生产传统减材制造方法难以生产或生产成本高昂的具有复杂几何结构的高质量零件而得到广泛关注,并已应用在如航空、航天等领域。但SLM技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较大且各向异性的残余应力会使成型件发生几何变形并可能严重损害其力学性能。为了推动SLM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应用,必须更好地理解残余应力在SLM成型过程中的形成机制和残余应力在SLM成型件
奥氏体不锈钢(ASS)是指以奥氏体为基体相的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S30403不锈钢是ASS中的一种。在某些特定环境下,S30403不锈钢的抗冲击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是影响其寿命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的S30403不锈钢焊接接头为材料,通过试验研究了热处理对其低温冲击韧性、腐蚀性能的影响,并且依据试验数据,利用相场法对S30403不锈钢焊接接头的点蚀和电偶腐蚀进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也可称之为3D打印技术,是近年来全球热门的研究方向与成果之一,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增材制造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的技术。运用增材制造,具有很多的优点和很强的发展前景。增材制造有不同的工艺,其中选择性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的优点被广泛认可。选择性激光熔化的过程中温度可高
铝合金作为一种轻型合金材料,在车身某些部位广泛应用,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一个重要选择,激光焊接功率密度大、焊接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在汽车工业中正逐渐取代其他传统接合方式,汽车结构中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材料,异种铝合金激光焊接容易产生缺陷,影响焊接接头质量,降低生产效率,而目前缺少有效的激光焊接量化熔深在线检测和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手段。本文基于视觉方法,利用Phantom VEO 710s高速摄影相机搭建
板料挤压在成形有功能特征或变厚度特征零件上具有较大优势,随着汽车轻量化与节能减排的推广而备受关注。然而,在板料挤压成形过程中,存在局部载荷大、温度高等问题,从而影响成形零件的尺寸精度和模具寿命。有限元法作为成形温度场分析常用方法,为工艺优化和模具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其精度一直受关键传热学参数,如材料导热系数、对流换热系数和接触导热系数等的制约。在板料挤压成形中,传热学参数会随着接触应力和温度的变化而
镁合金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Mg-Al-Si系镁合金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低成本等优势,由于存在大量耐热性较好的Mg2Si相,该体系合金常被开发为高温下使用的耐热合金。但是该体系合金容易形成粗大的汉字状Mg2Si相,导致合金的力学性能下降。因此,采用合金化方法对Mg2Si相进行改性,进而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是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以Mg-5Al-2Si合金为基体合金,通
钴基合金由于其优异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及热稳定性,在航空、核电、水利及生物材料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工业应用中,其服役环境决定了钴基合金经常在长时间高温和高应力下工作。为了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对钴基合金高温下的组织和性能稳定性的预测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相关报道较少。本文使用等离子弧方法在304不锈钢表面堆焊了三层总厚度为12 mm的Stellite 6钴基合金,并在焊后施加700
为便捷有效的描述板材在不同加载条件下表现出的复杂的各向异性行为与弥补传统的屈服模型的不足,有学者提出使用插值的方法构建屈服轨迹,该方法便捷高效、几何意义明确。本课题组对于构建插值型屈服模型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定义屈服轨迹的几何特性参数构建了贝塞尔插值型各向异性屈服轨迹及演化模型。但是该模型还不完善,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贝塞尔插值型各向异性屈服轨迹及演化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研
铝合金焊接过程往往伴随着突出的氢气孔出现现象,严重影响着焊缝成形与产品性能。传统的气孔缺陷检测手段对实验设备有较高要求,且会对焊件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电弧光谱信号中携带了大量的能反映焊接动态过程的元素信息,从而可以与焊接氢气孔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目前针对焊接氢气孔检测光谱研究方法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一种能够从大量光谱信息中提取有效特征且相对简单的方法。本文尝试探索出一套完整的铝合金交流GTAW焊接电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