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新时代,银行业如何利用电子信息带来的巨大机遇,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就成为了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应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于银行业,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和创新的一个热点。电子银行作为信息技术与金融创新结合的产物,正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电子银行具有数字化服务、运行环境开放、模糊的业务时空界限、业务实时处理、交易费用与物理地点非相关性的特点。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电子银行具有产品与服务销售边际收益递增、业务“非人格化”、明显的服务价值差异性和较强的拓展性的特点。在发达国家,2/3的银行业务已经可以通过电子银行客户平台实现,而国内的电子银行业也正迅猛发展着,2004年我国电子银行用户数量已经从2001年的440万增加到1758万,预计2007年达到4440万。可以说,电子银行与综合经营、衍生品交易、个人理财业务有机结合,勾勒出未来金融机构的经营蓝图。电子银行带给银行业的变革,其深远程度堪比纸币的出现对银行制度的影响。电子银行从最初仅仅被看作一个新的营销手段,逐步演化为银行经营的一个基本渠道,并对银行的盈利结构、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由于此,电子银行成为了学术界和金融机构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对电子银行的定义进行规范,指出了电子银行的根本属性。并分析了由于这些根本属性,导致电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形态相比,出现了新的特点,并使得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结构、组织架构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在使得银行更高效、收益更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银行的风险表现,甚至引入了许多新的风险。对电子银行的风险分析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电子银行虽然正成为银行经营新的形态,但它与传统银行仍有继承的关系,一般银行的风险,在电子银行中仍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有不同。例如,电子银行加大了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在电子银行形态下有新的表现等。另一方面,电子银行作为“新”的银行形态,其风险又有其特殊性,例如,银行由于技术和管理导致的系统风险,以及由于技术选择、操作、法律纠纷导致的业务风险等。基于对电子银行的特点、风险的研究,本文转入对电子银行监管的研究。对电子银行是否要进行监管?如何监管?是这一部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传统的金融监管理理论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方面来证明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检索的成本变小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原有的信息优势受到了人们的质疑,而信息不对称正是金融监管理论的基石之一。本文通过对电子银行特点的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电子银行环境下仍没有得到解决,同时,银行的外部性问题仍然存在,而且电子银行的推广对这种外部性还有快速或成倍放大的风险。基于这些理由,对电子银行仍应该进行监管。由于电子银行的新特点和风险的新表现,对电子银行监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行革新,例如,传统的现场检查手段在电子银行无纸化交易的背景下可能失效;电子银行的业务特点使得电子银行的风险点也不同于传统银行,例如,在电子银行中,保证技术的安全性和运营的稳定性成为了监管的首要目标;电子银行的监管范围也不同于传统银行,例如,电子银行较多得涉及到第三方,这样对电子银行的监管也必然要包括如技术运营商、合作伙伴等第三方;对电子银行的监管效率也有不同,电子银行即时运行的特点要求监管方对风险事件要迅速作出反应;此外,跨国监管在电子银行监管中也占有了重要的位置。通过对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的监管理念和经验的总结,本文试图找出对电子银行的监管一般规律。在总结这些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现有监管体制和法规的研究,再结合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的状况,发现我国监管上的不足,找出需要完善的地方。再针对这些不足和不完善,提出政策建议,是监管研究部分的一个主要目的。而我国目前电子银行发展和监管的主要问题,在于法规的不健全,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市场无法发展壮大;银行对电子银行风险意识不够,存在盲目扩充业务的冲动;监管部门人才、技术储备有限,无法开展有效的监管;对第三方的监管不足;以及应对过境、突破国内地域限制开展业务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大力保护全新消费者的利益,规范银行、个人、第三方的行为,培养全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展壮大电子银行市场;加强对电子银行主要风险点的监管,使得银行有效的地管理风险,预防危机;加强跨国监管合作,充分交流,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电子银行概述,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电子银行”给人们带来许多认识上的困扰。通过研究国外权威机构对电子银行的定义,确定“电子银行”这一术语的理论内涵及边界。同时,分析了电子银行出现的背景,并按照内在属性、特征、组织形态多角度分析了电子银行的新特点,并揭示了电子银行给银行业带来的利益。最后,简要概括了国际和国内电子银行发展的情况。第二章为电子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分析了一般风险在电子银行形态下的新特点;其次,分析了电子银行特有的风险;最后,从银行自身、客户方面、网络系统方面、法律方面对电子银行风险的成因给出了解释。第三章为电子银行监管的研究。利用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金融风险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金融机构竞争悖论,论证了对电子银行进行监管的必要性。电子银行本身仍有负外部性,同时,电子银行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市场交易,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降低整个市场的交易费用,因而电子银行的推行,对整个社会业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如何积极监管电子银行业务,为电子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降低交易各方面临的法律和政策风险,就成为了应有之义。而这就必然要求对电子银行进行监管,保证银行谨慎经营、健康发展。同时,电子银行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加大了银行的风险偏好,却并没有减少消费者的信息劣势,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对电子银行进行监管的必要性。第四章为国际电子银行监管的经验策略研究。在电子银行领域,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和原理同一般银行业务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监管机构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电子银行风险管理要求。目前,许多国家都接受巴塞尔委员会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步骤,并加以本土化,针对本国银行的特点,制定出本国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通过对巴塞尔委员会、世界银行、美国和欧洲监管经验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注重安全和持续经营监管、强调对银行董事会和高管的监管、对第三方监管的要求、保护消费者、注重对法律和声誉风险的监管、跨国监管六条基本经验。第五章为我国电子银行监管的研究。基于我国目前的监管实际和电子银行的发展态势,指出电子银行对我国监管的挑战——保护全新消费者、培育市场、对第三方监管的要求、突破地域限制、对无纸化交易的监管。并结合国际经验,在分析了我国电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的特点和不足后,提出了对我国电子银行监管的建议。包括: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建立自律监管组织、人才培养、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建立信息数据库和加强与其他国家监管当局的合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通过准确的把握电子银行的定义,从内在属性着手,较为系统的比较了电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不同,并解释了由于这些不同,导致电子银行在外在特点和经营体系上的不同。二、对电子银行风险做出较为全面的总结,并针对国内电子银行发展特点,提出我国电子银行监管当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三、在电子银行监管建议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适用性。总之,本人结合个人实践,运用研究生阶段所学的经济、金融知识,对电子银行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目的是为我国电子银行的监管提供政策建议,但是鉴于本人能力和学识的欠缺,文中定有研究不够深入、甚至错误的地方,敬请评审专家及答辩专家不吝指教,本人将继续努力,不断加深在这一领域的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