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锋派小说是80年代中期崛起的一种文学样式和流派,其创作取向是将叙事本身视作审美对象,以完全背离常规的创作姿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运用倒错、并置、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并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在所有“先锋派”的作家中,余华被认为是最具实验色彩和艺术个性的代表性人物,余华在小说叙事方面的追求经历了从玄秘到朴素、从倾向于超现实到倾向于现实的转变,从追寻内心的真实、沉湎于形式实验向消解形式、渗出温情,以及意义的重建递变。本文选取余华不同创作阶段中特征性的文本,力求对其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以后的小说叙事艺术做系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目的在于剖析与发现余华在小说叙事方面创造了怎样的叙事模式和语言经验,靠怎样一种“形式彰显”在瓦解了既有文学观念和写作模式的同时,刷新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从而带动和影响了当代小说创作的叙事走向。本文对余华小说叙事研究的深入,对进一步探讨中国先锋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走向和文化选择应该有颇具份量的意义与价值。 叙事本身有其复杂性,对余华小说叙事方面的研究既离不开对“先锋派”小说叙事整体风格、技巧的宏观把握与观照,也离不开研究对象个体的差异存在,更离不开叙事理论自身的发展与创新。本文立足叙事学相关理论,遵循余华小说叙事艺术的生成与演变,运用三维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去分析、探讨其小说叙事建构的过程、特点与流变,对叙事诸要素在余华小说中的表现形态、相互关系、审美意蕴进行研究,包括表层一定的叙事话语(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述视角与人称、叙事语言)的建构秩序和深层的决定与影响这种叙事模式形成、变化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变迁及先锋派的整体转型等。在探讨其形式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的同时,以期划出一条余华认识世界的真实轨迹,并藉此穿越其精神世界,解读余华。力求步步深入地层层展示对余华小说叙事艺术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从其最初较为纯粹的故事叙事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某种形而上的思考,并开始呈现先锋叙事萌芽,发展到“非常态叙事”中故事完整性被破坏,时空呈交错循环流动,叙事一话语充满暴力、死亡、毁灭与宿命气息,通过叙事形式的支持和显示将“人性恶”和人类生活本质上非理性与荒谬的一面慢条斯理的进行冷静展演,以此来颠菠文类、消解历史、反叛常识和固有秩序,同时传达出与现实那层“紧张的关系”,以达到“内心的真实”,从而形成前期形而上主题的彰显。探究与发现余华在80年代末流露出的叙事方式新一轮的探索和尝试,其在减弱了单纯的形式实验、关注意义价值的同时,成功的将形式纳入意义之中,使叙事方式本身成为作品意蕴构成的一部分。进入90年代,余华勇于直面作家如何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自觉褪去形式实验的外衣,中止文本游戏,关注人物命运。叙事对象转向庸常人物的生活,叙事结构由拆散性向传统线性回归,叙事语启一由“先锋”走向“民间”,叙事主体由张扬转为隐退,余华屏弃了前期作品中惯常使用的那种保持距离的冷漠叙述,叙事立足现实之流,肯定个体的生命价值,展现平凡而正常的人情与人世百相,寻找生活与世界本身的秩序,对已消解的现实进行重构,寻求价值深度、意义的明晰性和终极性,以自己的方式实现对生存及生命意义的重新拷问和表达,从而真正建构起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确立起真正独立的姿态。本文通过对余华前后期小说叙事艺术的探寻,以期为接受者打开一扇认识世界与理解余华的重要窗口。余华绝对不是一个在历史与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弱者,他对社会与生活都有着自己流动的观照与领悟,他所有的创作总是显示出异常的指涉历史与现实的特性,不论它是隐藏着的,还是袒露着的。在余华小说叙事(形式)的背后,还涌动着一种精神跋涉、流变的潜流,有一种精神召唤,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与启迪意义,这是当初先锋小说叙事所无法达到的,由此也昭示出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具有的品质与力量。研究生:陶峻(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周海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