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脱媒最初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于regulation Q即Q条例的颁布导致了存款利率的上限受到了严格的管制,这时市场利率比银行的存款利率要高,企业和居民的存款逐渐流向收益率和利率更高的证券市场,最终使得银行的存款规模逐渐减少。1969年,美国学者Donald Hester首次正式提出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的概念和定义,把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融资而是通过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经济现象称之为金融脱媒。时至今日,金融脱媒不仅仅只是存在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体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国,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今年已经经历了35年的巨变,从闭关锁国到不断向世界开放,我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都在不断改革,特别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成熟和壮大,居民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金融脱媒现象逐渐在我国凸显和深化,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结果综我国金融脱媒的定义即为资金富余者和资金短缺着双方进行资金交易时,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而是通过其他非金融机构,本文把这种绕开金融中介的融资行为称之为金融脱媒。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相互连接不可或缺的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金融脱媒的出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原有结构,所以金融脱媒势必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本文基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论基础上,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研究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首先,理论归纳了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货币渠道主要有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信贷渠道主要有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并指出我国金融脱媒有自身的特点并指出其生成机理、现状,证明了金融脱媒真实存在于我国经济体系中。后文选取我国1980至2012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了金融脱媒会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渠道起到减弱作用,但是对货币渠道起到了促进作用的结论。由此提出了在金融脱媒趋势下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建议:一是积极完善金融市场发展,共同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二是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三是推进银行转型;四是转变金融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