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16-5p对寨卡病毒复制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w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研究: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一种蚊媒传播病毒,感染后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围产期感染寨卡病毒可以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由于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的抗寨卡病毒药物,了解寨卡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寻找新的抗寨卡病毒策略。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0nt的短链RNA,可以结合至信使RNA(message RNA,mRNA)的3’端非编码区,阻断mRNA的翻译或者介导mRNA的降解,在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抗病毒基因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有研究表明,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会引起一系列mi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但具体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MiR-16-5p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作为感染性肺炎、皮肤绘图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标志物,也有研究发现miR-16-5p可以抑制肠病毒71(EV71)复制,促进病毒引起的细胞凋亡。我们的前期研究也显示,CYLD(cylindromatosis)是miR-16-5p的潜在作用靶点之一。CYLD是一种去泛素化酶,不仅可以通过解聚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Ⅰ(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RIG-I)上K63的泛素链从而抑制其活性,调控干扰素相关信号通路;还能够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通路介导的各种炎性因子的产生。这些研究结果都提示miR-16-5p与感染及免疫密切相关,但miR-16-5p对寨卡病毒复制是否有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是否与CYLD存在关联,目前都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探究miR-16-5p在寨卡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并明确其作用靶点及影响寨卡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研究内容及方法:(1)寨卡病毒感染A549细胞或293T细胞,收集细胞内核酸,检测miR-16-5p的表达水平变化。(2)在A549细胞中转染miR-16-5p后,感染寨卡病毒,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 western blot 检测寨卡病毒核酸与蛋白水平,评估寨卡病毒复制情况;通过qRT-PCR检测I型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基因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干扰素刺激应答元件(interferon sensitive response element,ISRE)及 NFκB 活性,评估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在A549细胞与HeLa细胞中转染miR-16-5p,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3)通过网站(www.targetscan.com)预测miR-16-5p可能作用的靶点,结合其对干扰素信号通路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出靶点CYLD,并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了靶点确认:1)在A549细胞中转染miR-16-5p,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YLD的蛋白表达水平;2)分别转染已经构建了靶序列结合位点的p-miR-CYLD-WT与其突变p-miR-CYLD-MUT,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确定其靶向的结合序列。(6)寨卡病毒感染A549细胞,转染siCYLD或CYLD表达质粒抑制或增加CYLD表达,通过qRT-PCR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寨卡病毒的复制水平,通过qRT-PCR检测细胞内先天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NFκB及ISRE的活性。在HeLa细胞中转染siCYLD,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7)在A549细胞中转染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质粒(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通过qRT-PCR检测细胞内miR-16-5p与CYLD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寨卡病毒能够感染A549细胞和293T细胞,且显著抑制miR-16-5p的表达。(2)高表达miR-16-5p抑制寨卡病毒复制,促进Ⅰ型干扰素产生,增强ISRE活性和NFκB活性,促进干扰素刺激基因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促进细胞凋亡。(3)高表达miR-16-5p抑制了 p-miR-CYLD-WT的荧光表达,降低了 CYLD的表达水平。(4)抑制CYLD表达可以抑制寨卡病毒复制,促进Ⅰ型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基因和炎性基因表达,增加ISRE活性和NFκB活性,并促进HeLa细胞凋亡。过表达CYLD可以促进寨卡病毒复制,抑制Ⅰ型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基因和炎性基因表达,并抑制ISRE活性和NFκB活性。(5)寨卡病毒NS1蛋白下调miR-16-5p的表达,增强CYLD的表达。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MiR-16-5p通过靶向CYLD,降低CYLD的表达水平,促进I型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作用和NFκB信号通路有关的炎症反应,从而抑制寨卡病毒复制;另一方面,寨卡病毒NS1蛋白可以抑制宿主miR-16-5p表达,有利于病毒的复制。这些结果提示miR-16-5p在寨卡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索寨卡病毒感染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 CT,HRCT)在预测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炎(dermatomyositis 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DM-ILD)患者急性进展中的作用。方法:纳入于我院初诊的DM-ILD患者(2016年6月-2020年12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HRCT表现的进展将患者分为急性进展性间质性肺炎(rapid pr
目的总结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合并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7月至2020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所有SLE患者的病史资料。筛选出初发SLE合并HCMV感染组(感染组)与未合并感染组(非感染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387例住院
青稞酥油是西藏地区特色的饮食,青稞中β-葡聚糖,酥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及共轭亚油酸是有助于维持肠道稳态的生物活性物质。饮食在肠道微生物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尤其是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的主要特征是慢性、反复发作及病因不明而难以根治,其中肠道菌群紊乱是其主要临床表现。我们通过探究青稞酥油饮食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及提出是否青稞酥油饮食联合作用可以改善由葡聚糖硫酸钠(D
目的:建立运用不同CRISPR/Cas9技术构建遗传性疾病细胞模型的方法,并以TNFAIP3/A20基因突变作为基因编辑的靶点,构建表达TNFAIP3:c.1428G>A错义突变的细胞模型。以突变携带者来源的人B淋巴细胞系(Lymphoblastoid B cell line,LCL)作为基质型,通过构建的细胞模型初步探究免疫缺陷疾病基因TNFAIP3/A20突变的功能。方法:通过直接在细胞基因组
环境污染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及动物可通过饮食、饮水、呼吸等多种方式暴露其中。卵巢是雌性哺乳动物重要的生殖内分泌器官,主要功能是排卵及分泌甾体激素。卵巢易受到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引发包括卵巢功能减退、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病症。五氯硝基苯(Pentachloronitrobenzene,PCNB)作为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拌种剂及土壤杀菌剂,可在农作物中残留,并可在动物体内蓄积,给食品安全
人口老龄化己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伴随生殖衰老所发生的性激素分泌水平及其调节机制的改变,不仅导致生殖功能的减退,也和衰老相关的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减缓生殖器官的衰老或让生殖器官老而不衰会改善很多老年疾病。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已广泛用于各种组织器官的再生研究,但其在延缓衰老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是否可以延缓生殖器官衰老有待深入研究,辅
[目的]探讨治疗前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模型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肺癌原发灶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总共收集了 5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行铂类为基础的标准一线化疗。治疗前进行CT和MRI检查,化疗2周期后采用CT复查,根据RECIST1.1标准将病例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计算肿瘤消退率,测量患者原发灶感兴趣区
目的1.探讨不同减黄方式对合并梗阻性黄疸的壶腹周围癌患者术前减黄效能的优劣。2.探索梗阻性黄疸对壶腹周围癌患者血清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的影响作用和定量关系。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收治的12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行减黄治疗的胰头癌、十二指肠壶腹癌和胆总管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减黄方
药物体外代谢研究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药的早期体外代谢评价中对候选药物进行药物代谢酶、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稳定性以及代谢物的活性和毒副作用等研究十分重要。重组人源药物代谢酶系体外模型将药物体外代谢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是传统的体外代谢模型如组织微粒体、细胞系等的有效补充或替代,因其来源便捷、活性稳定且成本较低,在国际上新药研发中得到广泛应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
当今世界高度全球化,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生物界中有着大量的未知的病毒种类,他们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进化,可能成为一种传染源导致严重的新发传染病。由于缺乏对未知病毒的遗传信息的认知,导致现有的临床检测手段无法检测应对。近些年来,病毒的分子生物研究和检测手段不断深入,下一代测序技术飞速发展,高通量检测手段常用于对新型未知病毒的发现和检测中。而病毒的宏基因组检测成为一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