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至二十世纪初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以喀喇沁地区旗制与旗民社会为中心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009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东部内蒙古最南端的喀喇沁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首当其冲地经历了清中叶以来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的根本所在—移民开垦这一历史进程,成为了东部内蒙古,甚至整个内蒙古地区农业化的先驱与典范。无论是土地的开垦、移民的进出,还是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等方面都走在了前面。这些给喀喇沁地区传统的游牧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涉及到喀喇沁地区民族人口结构、经济形态、土地关系等,甚至对蒙旗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基层社会组织以及旗民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数十万名喀喇沁蒙古人经历了复杂而艰难的历程。他们成为东部内蒙古由牧向农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早接受挑战的一群人。他们的跨旗流动,不仅打破了清朝通过旗的“地域封锁”与苏木的“人的封锁”的二重制度来严禁蒙古人越旗流动的规定,同时对其迁出地和迁入地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迁出地而言,作为苏木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的丁数的减少,使传统的苏木制度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对迁入地而言,使较早接触农业,并已具备一定的农业技术的喀喇沁蒙古人的影响波及到了东部内蒙古尚未农业化的其他地区。这一举动大大推动了整个东部内蒙古的农业化进程。以至于将东部内蒙古已经农业化的蒙古人称作“oγudung mongγol”(短衣蒙古)或“qara(c)in mongγol”(喀喇沁蒙古)。
  本文在充分吸收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系统的蒙古文档案与丰富的实态调查报告,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清代以来东部内蒙古由牧向农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农业化较早、较典型的喀喇沁地区进行研究。抓住蒙旗—旗制—旗民这一基本线索,对喀喇沁社会的内部,即喀喇沁地区旗制与旗民社会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变过去主要从外部观察蒙旗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全文由前言、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组成。前言交代选题及其意义、研究概况与本文研究内容,并介绍主要史料。第一章探讨清代喀喇沁地区基本社会制度的苏木制与基层社会组织及其发展变化。包括喀喇沁三旗苏木数目考、丁数的减少及其对苏木制的影响、基层社会组织从什长制到屯达、保甲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村落联合体的太平社等内容。第二章全面、深入地研究移民开垦后喀喇沁地区在行政建置、司法权限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包括移民定居与蒙汉杂居村落的形成、移住汉民的管理与蒙古、民人交涉案件的审理、理事司员的派遣与府厅州县的设立以及理事同知、理事通判等地方官的设置等内容。并对所谓的“二元管理体制”与“三堂会审制度”的诸多矛盾与弊端进行分析。还包括所谓的“归化蒙古人”问题。第三章对八沟、塔子沟税务与蒙旗赏银问题进行研究。对喀喇沁三旗财政贫困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对旗民社会进行剖析。包括阿勒巴图与苏木阿勒巴、喀喇沁蒙古人经济生活贫困化与灾害救济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内容。结语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清中叶以来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提出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附录包括参考文献目录和图表目录两个部分。
其他文献
北洋时期,宁夏道、西宁道还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省份,当时的甘肃省统辖范围包括今宁夏、青海地区。因此,甘肃省是当时西北最大的省区,也是西北的军事要塞。这一时期,由于各军阀之间混战不断,甘肃作为西北重地,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虽未发生大的战争,但其政局与社会发展也受到军阀因素的深刻影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希望从军事史的角度,对甘肃陆军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对北洋时期甘肃省陆军的军事编制、武器装备、后勤建设、军事
学位
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后,开始在农村推行全面集体化,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纳入合作社。农民的收入是否增加,不仅是一个生产问题,也是一个分配问题。在集体化前期,农村的农业收入是否有增加?生产条件改善如何?农业收入分配的政策有哪些?这些政策在基层社会是如何运行的?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何变化?本文利用山东省东平县刘所村的村庄档案,对农村的收入和分配问题做一个微观的研究。  刘所村与华北地区的其他农村一样,在
学位
失业工人救济问题,其研究成果迄今为止较为薄弱。事实上,这一问题暗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失业工人及其救济。目前对失业工人问题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多集中在1927-1937年这一时间节点上;对抗战后救济问题的研究,其关注点也多集中在宏观上的救济措施、善后救济机构以及战后的难民救济等。相较于此,对战后国民政府面临的严峻的失业形势、抗战后具体城市失业工人生活现状以及失业工人救济情形的研究都还远远不够。  基
学位
晚清以降,西学东渐,中国的传统知识结构渐趋解体,思想和知识体系发生重大转型,使得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前后截然两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式出版业成为勾连知识和常识、思想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重要中介。出版家对于知识内化为常识、思想渗透入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曾长期担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的舒新城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典型的五四青年,舒新城素存教育救国之志,随着对国内实际教育情形和近代中国教育史认识的深化
学位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动乱时代,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粮食也一直是维系中央与地方的一个纽带。国家粮政制度的构建,必须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局势。粮政是一个综合性的政策工程,包括田赋政策、田赋机关、粮食政策、粮食机关;国家为谋求国内粮食生产、分配、消费的合理化,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粮政制度。  从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京政府时期、
学位
警察制度的创建和确立是晚清中国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清末新政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警察的创办和完善。为此,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作了不少的投入和努力。直至清亡前已造就了一支庞然的警察队伍。可以说清末新政是想把警政办好,而革命党人是想争取更多的警察参与到革命中来。然而警察本就具有一些政治侦伺和社会弹压的功能,再加上清末内忧外患的形势,就势必会造成警察与革命党人之间的一系列冲突纠葛。因此,革命党人对警察的认识有
学位
印尼群岛自传统社会就孕育了深厚的庇护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庇护关系已经内化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既定社会规则。印尼华人作为外来族群,能否适时的调整自己角色以适应本土庇护制的社会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本文试图探究印尼民主转型时期华人群体在地方基层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庇护实践。为此,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印尼苏北省首府棉兰市为考察对象,来研究选举政治下华人与当权者和基层群众
学位
创建于1870年的东华医院,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设立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会服务。至2017年,东华三院在全香港设有超过300个服务单位,雇员人数逾一万名。自1880年开始在香港提供教育服务,在香港共设有52所学校,包括专上院校、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特殊学校的完整教育体系,为香港最具规模的办学团体之一。东华医院成立初期至二十世纪初一段长时间内,曾一度是华人社会的权力中心。东华
学位
以色列共产党在以色列建国前称为巴勒斯坦共产党,其成立于1919年,后来几度分裂重组,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它既见证了以色列国成立的光辉时刻,也遭受过苏联解体、苏东剧变的残酷打击。如今发展成为中东地区重要的社会主义政党之一,在海湾地区左翼势力中有着一定的号召力。无论在何种特殊的情况下,该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理论不动摇,与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及社会主义政党积极开展友好往来。以色列共产党由于在意识形态、美
学位
学术界或囿于史料或限于研究视角而对沦陷区民众的生活实态问题研究明显薄弱。对抗日战争史研究而言,搞清楚战时沦陷区民众的日常生活状况,分析其所思所想不仅是一项值得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更是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借助近几年出版的相关沦陷区普通民众日记,以城市青年为考察对象,为较全面展现沦陷区民众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可能。  作为对比,战前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大致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以1926-1936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