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中国对虾为材料,从病虾组织中分离出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野生毒株(暂时命名为浙江株,WSSV-ZJ),以该病毒基因组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了WSSV-ZJ的囊膜蛋白VP28和VP19的基因,分别采用大肠杆菌和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进行了这两个基因的表达研究,并初步试验了蚕蛹表达产物在螯虾抗对虾白斑综合征(WSS)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2001年5月从浙江省象山县某对虾养殖塘采集患白斑病的中国对虾,用WSSV的实验模式动物克氏原螯虾(Cambarus proclarkii)作了动物回归试验,试验虾在3~10天内几乎全部死亡;用蔗糖密度梯度法纯化的病毒在电镜下的大小、形态特征与WSSV极为相似(完整的病毒粒子大小约100×400nm,核衣壳大小约60×350nm);以该病毒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PCR技术,扩增出了WSSV的特异性条带,从而从病毒的致病性、形态特征和特异性DNA片段等方面证实了分离获得的病毒是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2.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了病毒的两个囊膜蛋白基因,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615bp和366bp,编码的氨基酸残基数分别为204和121,它们与GenBank中登录的WSSV囊膜蛋白VP28和VP19基因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而与其它病毒DNA片段的同源性则很低。 3.将克隆到的vp28、vp19基因通过适当的酶切后插入到表达载体pET30a的多克隆位点中,获得重组质粒pET30a-vp28和pET30a-vp19。将它们导入E.coli.BL21中,在37℃下,经IPTG诱导表达4小时后,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检测,发现vp28基因的表达产物均出现了明显的特异性条带,其融合表达产物的大小与预测的一致,而在vp19基因均未见表达产物的特异性条带。 4.为了获得与天然VP28、VP19结构与活性较一致的表达产物,本研究采用了表达产物后加工较完善的杆状病毒一家蚕表达系统。将克隆到的vp28、vp19基因通过适当的酶切后插入到转移质粒pBlueBacHisC的多克隆位点中,获得重组质粒pBlueBacHisC-vp28和pBlueBacHisC-vp19。将重组质粒分别与新型杂交病毒HyNPV(具有BmNPV和AcNPV双重优点)共转染Sf9细胞(秋粘虫细胞株),通过蓝白斑筛选分别获得了重组病毒HyNPV-vp28和HyNPV-vp19(滴度分别为:0.69×107.7和0.69×107.6)。将这两种重组病毒分别感染Sf9细胞,三天后细胞均发生了严重的病变;将它们分别穿刺接种家蚕五龄起蚕,3~4天后家蚕出现了明显的发病症状(蚕体体壁半透明,环节肿胀等)。接种后4-5天,取病蚕的血淋巴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均出现了明显的特异性条带。融合表达产物的分子量比根据核苷酸序列预测的分别要大4KD左右,与天 浙江人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然的VP28、VP19分子量较一致,证明在该表达系统中表达产物得到了较完善的后加工。 5.将含重组WSSV囊膜蛋白的蚕蛹加入饵料,用克氏原螫虾(WSSV的实验模式动物)进行了抗 WSS的初步试验。以 0O、l0、50和 20O的比例在基础饵料中分别添加含重组蛋白VP28、VP19和VP28+VP19的蚕蛹。结果显示:(l)在试验最初的 15天中,试验组平均死亡率为 18.5%,其中组 14(含20%VP28+VP19的蚕蛹)死亡率高达50%,而作为对照的组1(不加蚕蛹)为3.3%,组2、3、4(加 1O、5O、20O无病毒感染蚕蛹)平均为 6.7O,组 5、6、7(加 1O。5o、20OH州PV病毒感染的蚕蛹)平均为7.8O,组14死亡率比三个对照组分别高 46.7O(PMO.of)、43.3O(PMO.of)和 42.2O(PMO.01),其它试验组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P>队05);(2)在试验第16一3O天期间,试验组平均死亡率为3.5%,三个对照平均死亡率为3.3%,二者无明显差异(P>O.05人 门)在试验的第 31、32天攻毒M天(饲喂含 WSSV的病虾肉),于第 34天开始发病,在第37—40天期间出现死亡高峰,在第45天试验结束时,试验组平均死亡率为7.7O,三个对照平均为97.lO,前者比后者低89.4O(PMO.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