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小枝是植物的构造单元之一,是植物分枝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其次级组织少,内部营养物质运输速率高,具有明显的性状特征,能直接反映植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通过研究不同生长型、生活型、植被类型间各性状的基本特征和差异,以及探讨功能性状与环境间的关系,对深入认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树种生活策略以及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功能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我国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典型地区,浙江金华北山6种植被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次生灌丛、原生灌丛)共24个固定样地中的优势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优势种小枝的直径、树皮厚度、组织密度、干物质含量、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钾含量、碳氮比和氮磷比,共10个功能性状指标,并结合各个样地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和地形(海拔、坡度、坡向)等环境因子进行整合分析。最后,以林下灌木和灌丛灌木为特殊研究对象,分析三种生境下灌木植物的叶片和小枝的性状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枝功能性状在不同生长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除小枝磷含量和氮磷比外,其余8个小枝性状在不同生活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42个物种在10个小枝功能性状上的变异程度不同。小枝功能性状不同生长型、生活型间大都表现为种间变异大于种内、乔木变异大于灌木、落叶植物变异大于常绿植物;种内变异大于种间主要出现在生态化学计量学性状中。(2)不同植被类型间小枝功能性状具有差异。森林群落较灌丛具有较大的小枝直径、树皮厚度、碳含量和磷含量,较小的小枝组织密度和干物质含量;其中,针叶林的小枝功能性状与其他三种森林群落有显著差异。次生灌丛较原生灌丛具有较大的小枝直径和碳氮比,较小的小枝树皮厚度、干物质含量、碳氮磷含量和氮磷比一系列储存养分、耐受环境的性状组合。(3)大多数小枝功能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小枝直径与树皮厚度、小枝组织密度与干物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小枝氮含量与碳氮比、小枝磷含量与氮磷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这4组性状相关性最大。(4)小枝功能性状主要受到物种的影响。其中,小枝形态性状主要受生长型影响,小枝生态化学计量学性状主要受生境影响。植被类型与生长型的交互作用、植被类型与生长型、生活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枝功能性状的影响最小。(5)小枝功能性状与地形、土壤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RDA排序结果表明,地形因子的影响大于土壤因子,金华北山植物小枝功能性状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是海拔和土壤全钾含量。小枝直径、树皮厚度、磷钾含量随海拔上升而增大,小枝组织密度碳氮含量和氮磷比随海拔上升而减小。小枝可能以资源保守策略适应坡度和坡向的变化。小枝直径、树皮厚度和碳磷钾含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正相关,小枝组织密度、碳氮比、氮磷比与其呈负相关。伴随土壤元素含量以及酸碱度的变化,小枝可能通过增大树皮厚度、干物质含量和氮磷钾含量增强自身防御能力。(6)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森林群落灌木层灌木与灌丛群落灌木采取不同的生活策略。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形成较大叶面积和比叶面积,较小叶和小枝组织密度、叶干物质含量的性状组合以快速生长而适应光照较弱、竞争作用强的林下环境,是资源获取型策略;次生灌丛和原生灌丛具有较大叶厚度、干物质含量、叶和小枝组织密度和较小叶面积、比叶面积等一系列储存养分、慢速生长的性状组合,属于资源保守型策略。本研究表明,金华北山优势物种小枝功能性状既关联紧密又存在差异。森林群落小枝倾向采取资源获取型策略发育形成一系列快速生长的性状组合。次生灌丛小枝较原生灌丛倾向采取资源更为保守的策略以适应资源有限演替环境的变化。植物小枝性状是在环境和生物条件下共同影响形成。不同环境条件对各性状及其在生长型、生活型和种内种间的变异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小枝通过增强自身防御能力,采取耐受的策略适应地形和土壤等环境的变化。灌木植物性状的不同组合及其所反映的不同生活策略,对亚热带地区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