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国南方常见的鼻咽上皮恶性肿瘤,病理上常表现为低分化性,临床上多表现为高转移性。由于解剖位置邻近,病变容易破坏颅底并向颅内侵犯,发生颅内转移。虽然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鼻咽癌颅内侵犯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有关鼻咽癌颅内侵犯的确切机制至今仍不很清楚。深入探讨鼻咽癌颅内侵犯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特别是具有相对特殊意义的中医证型与鼻咽癌颅内侵犯的相关性及其分子基础的阐明,对有效防治鼻咽癌颅内侵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鼻咽癌颅内侵犯的相关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希冀有助于促进鼻咽癌颅内侵犯防治效率。第一部分鼻咽癌患者初诊证型颅内侵犯潜力差异性的临床观察方法对6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检测其转移相关指标,然后随访1年,分析初诊中医证型与鼻咽病灶颅内侵犯潜力的相关性。结果气阴两虚型鼻咽癌患者于确诊后1年内颅内侵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二部分鼻咽癌原发病灶组织颅内侵犯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方法利用XproTM HC-Ⅲplus肿瘤相关基因寡核苷酸芯片(2748个肿瘤相关的基因)对慢性鼻咽炎、鼻咽癌无转移、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鼻咽癌颅内侵犯、鼻咽癌颅内侵犯兼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鼻咽原发病灶瘤组织及肺癌颅内转移患者的肺部病灶瘤组织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在鼻咽癌颅内侵犯组的鼻咽原发病灶瘤组织中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57条,其中表达上调101条,表达下调156条。差异基因表达谱具有相对特征性。第三部分鼻咽癌原发灶组织颅内侵犯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方法RT-PCR、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技术对MMP-9、nm23-H1、VEGF165在上述6组原发肿瘤病灶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特征进行验证性检测。结果MMP-9、VEGF165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不同转移趋势组原发灶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从高到低依次为:鼻咽癌颅内侵犯兼淋巴结转移组、肺癌颅内转移组、鼻咽癌颅内侵犯组、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组、鼻咽癌无转移组、慢性鼻咽炎组。nm23-H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MMP-9、VEGF165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第四部分鼻咽癌患者初诊证型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活性表达特征方法对4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其鼻咽活检标本中肿瘤转移相关基因nm23-H1和VEGF165活性水平,分析nm23-H1、VEGF165基因表达与初诊证型的相关性。结果气阴两虚型组鼻咽原发灶活检标本nm23-H1表达明显低于其他2组,而VEGF165表达则明显高于其他2组。第五部分不同转移潜能鼻咽癌单克隆亚系细胞钙电流特征方法分别培养和传代nm23-H1基因表达水平不同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鼻咽癌单克隆亚系细胞,制备细胞悬液,加先期已制备好的药物血清共同培养,利用膜片钳制技术全细胞记录方式观察转移潜能高、低不同的人鼻咽癌细胞钙电流特征,用划痕实验观察不同转移潜能的鼻咽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具有高转移潜能的鼻咽癌单克隆亚系细胞,其钙电流以钙释放激活的钙内流方式为主,与低转移潜能的鼻咽癌亚系细胞钙电流的幅度大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转移潜能的鼻咽癌单克隆亚系细胞的迁移能力比低转移潜能的鼻咽癌亚系细胞高,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应用中药药物血清进行干预后,不同细胞系的钙电流特征反应特性及细胞的迁移能力存在某些差异性。结论1.气阴两虚型鼻咽癌初诊患者较气血凝结型、火毒困结型有更高的颅内侵犯发生率。2.与鼻咽癌其他临床类型相比较,鼻咽癌颅内侵犯型患者鼻咽原发灶瘤组织具有相对特异的基因表达差异特性,既可表现为某些基因的表达上调,亦可表现为另外一些基因的表达下调。3.鼻咽癌颅内侵犯型的原发灶瘤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nm23-H1低表达,提示该型患者所特有的颅内侵犯潜能,可能与其瘤细胞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相关。4.气阴两虚型鼻咽癌初诊患者的鼻咽原发灶瘤组织中nm23-H1表达下调,而VEGF165表达上调,提示血管因素也参与了该证型增大的颅内侵犯趋势和预后不良发病机制。5.具有不同nm23-H1活性表达水平且转移潜能不同的鼻咽癌单克隆细胞亚系细胞之间,其钙电流的幅值和细胞迁移能力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转移潜能高、低不同的鼻咽癌细胞,其细胞生物学特性差异的基础之一,可能在于由钙电流所激发的生物力学机制相异。而且中药药物血清对这种钙电流特性和细胞的迁移能力具有某些对抗性调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