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民俗是传统农业时期,广大农耕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观察、体会、感知和思考,以认识自然、探索规律为基础,逐渐形成的传统文化习俗。它与农耕民众的生存需求和心理需求相适应,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包括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农事信仰和祭祀活动。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成分,还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相生相谐的生态文化特征。千百年来伴随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延续得以维系和传承,其文化内涵与攻能也因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21世纪农业依然是中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国家把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放在整体发展战略的首位,并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当前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给农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又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对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结合具体族群,加强对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继承,又使其既有文化价值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中得以体现和提升。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我国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地——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一个典型的农耕村落为个案,从特定族群和区域出发,以生态文化特征为视角,运用生态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着重考察农业生产技术过程民俗和农事信仰、仪礼民俗的表现形态、社会功能、生态价值以及发展变迁状况,在此基础上揭示农业民俗的本质以及生成、演进的基本规律和相关文化内涵。同时也希望对它所作的研究,能够为将农业民俗置于一定的发生空间与传承场域,并结合具体族群的民俗生活、生计和生境进行整体研究提供个案依据。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通过对达斡尔族东北聚居地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概况的介绍,一方面说明达斡尔族农耕生计及相应文化传统形成的客观生态条件和民族际遇方面的社会原因,另一方血反映农业发展对当地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背景下,结合地方文献和田野调查材料,进一步认识阿尔拉村的具体生态和生计情况。第二章:农业生产技术过程民俗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和生态认知水平。它主要涉及耕作传统与技术方式、农具制作使用以及时序节令运用和相应农事安排等方面的民俗事象。达斡尔族的农业生产技术过程民俗体现出较强的民族地域特征,本章从生态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此了解和认识达斡尔族农耕民众在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和互动中进行文化选择与民俗建构的基本情况。第三章:本章通过对农事信仰、禳灾仪礼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生态动因、生态思维和生态观念的探讨,了解民众在农耕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之问精神联系的内涵和本质。并在此基础上透过民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来认识这种联系在引导人们敬畏自然,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物我同构中,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作用机制。第四章:农业民俗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在当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文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而面临两种现实际遇,其一,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渐趋式微;其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生态问题又使农业民俗的既有价值受到重新重视。本章对此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达斡尔族农业发展现状,对农业民俗在现实语境下继续发挥固有的生态文化功能和实现生态价值的现代提升,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得出相关结论。结合生态文化特征的研究,表明农业民俗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稳定传承和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互动中的适应关系和和谐状态。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态环境在人为作用下的恶化,已改变并打破了这一适应与和谐状态,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联系也被疏离,农业民俗趋向式微。而生态危机引发的现实困境唤起人们对农业民俗的重新重视,使其既有的生态价值在现代语境下获得全新提升,则意味着现代民俗观的重塑和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具有的那种相依存的精神联系得以再度加强,从而有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