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民间歌谣研究,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多数以汉译本为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往往只能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无法真正触及作品的艺术性。《黄氏女对<金刚经>》是口头白语文学中的经典,主要流传于大理白族地区,是当地迄今所见的最长叙事性诗歌,同时也是最具有白族文学特征的作品。本文以白族语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文本细读相结合方式对其进行文学分析。 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前三章的内容,目的是为第二部分的研究奠定较为合理、坚实的基础。考虑到该作品在非白族地区并不常见,于是在导论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该作品的主要故事内容。然后对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适当的说明。特别强调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翻译问题,对“译本研究”和“原作研究”进行了区分,肯定了两种研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但最关键的是不要将译本研究等同于原作研究。第一章大致回顾了该作品主要流传地——剑川县——白族歌谣的搜集整理工作,设计了一种对后世较为负责的搜集整理方案。其中隐含的主要目的则是确立本文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立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以及研究首先应该服务于当地文化共同体保存、整理、使用自己的文学,然后才是文化交流和推广。第二章对剑川县白语歌谣状况进行了介绍,呈现白族《黄氏女对<金刚经>》在当地文学中的经典地位和经典身份。第三章从宏观上介绍了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中寻获的若干白族《黄氏女对<金刚经>》版本,它们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材料。并考证了白族长诗与汉族宝卷之间的影响关系,认为白族长诗的创作受到汉族宝卷的影响,但已经是一种全新的创作,而非对宝卷的改编。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其中第四章采用了一种符合“经典身份”的方式,把白族语《黄氏女对<金刚经>》根据格律和内容划分为十五小节,进行分节细读。对作品涉及的民俗事项、语言难点以及特殊器物等进行了疏解,标注作品涉及的格律,指明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差别,并对作品的局部文学效应进行了分析,每小节还单独设立一个文学分析式的总评。艺术性往往体现在局部细节上,尤其在诗歌中。而第五章则属于作品的宏观文学分析,首先以四节内容分别从情节冲突、比较、悲剧以及“复调”角度,对作品进行解析。第五节宏观概括了作品的“经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