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中医肝肾与衰老的关系入手,采用D-半乳糖(D-gal)颈背部皮下注射方法建立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观察补肾填精疏肝法对实验大鼠胸腺重量指数,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肝、肾脏组织形态结构等指标的影响,从免疫、自由基、神经、形态学角度初步探讨补肾填精疏肝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为以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打下基础。方法:1.分组: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50只,体重280±10g,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肾填精组、疏肝组、补肾填精疏肝组。2.造模:将D-半乳糖溶于生理盐水中,配成浓度为5%的D-半乳糖溶液。除正常对照组外,余四组大鼠均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mg/kg,每日一次,连续42天。3.给药:造模第11天开始灌胃给药,补肾填精组、疏肝组、补肾填精疏肝组分别用补肾填精方、疏肝方、补肾填精疏肝方灌胃,每日一次。4.检测:造模结束后即实验第43天取血、脑、胸腺、肝、肾等组织,检测实验大鼠胸腺重量指数,血清SOD、MDA,脑组织NE、DA、5-HT等指标,观察肝、肾脏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八天后模型组大鼠即出现精神萎靡少动,行动迟缓,皮毛枯黄,失去光泽,皮肤弹性下降,眼球混浊不清等衰老体征,持续加重直到实验结束。1.免疫学指标的比较对胸腺重量指数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胸腺重量指数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填精组、补肾填精疏肝组能显著提高胸腺重量指数(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以补肾填精组、补肾填精疏肝组疗效较优(P<0.01)。2.自由基指标的比较2.1对血清SOD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OD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显著提高SOD的疗效(P<0.01);各治疗组之间比较,以补肾填精组、补肾填精疏肝组疗效较优(P<0.01)。2.2对血清MDA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能明显降低MDA的含量(P<0.01);各治疗组之间比较,补肾填精疏肝组降低MDA含量的疗效较优(P<0.05或P<0.01)。3.单胺类神经递质指标的比较3.1对脑组织NE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E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填精组、补肾填精疏肝组有明显提高NE含量的疗效(P<0.01);各治疗组之间比较,补肾填精疏肝组疗效较优(P<0.01)。3.2对脑组织DA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A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有极显著提高DA含量的疗效(P<0.01);各治疗组之间比较,补肾填精组、补肾填精疏肝组的疗效较优(P<0.01)。3.3对脑组织5-HT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5-HT的含量有所下降(P<0.01),补肾填精疏肝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5-HT的含量;各治疗组之间比较,补肾填精疏肝组提高5-HT含量的疗效较优(P<0.05或P<0.01)。4.肝、肾脏组织形态结构的比较4.1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排列紊乱,体积增大,呈水样及气球样变性,胞浆可见明显的疏松、肿胀,灶性坏死,大部分肝窦消失不见;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对肝细胞、肝窦、炎细胞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补肾填精疏肝组效果最优。4.2对肾脏组织结构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肾小球体积普遍增大,可见球内毛细血管萎缩,细胞核深染、固缩,球囊腔增宽,内可见蛋白性渗出物,大部分肾小管呈囊性扩张,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蛋白管型较多见,间质细胞增生较多;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对肾小球、肾小管、上皮及间质细胞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补肾填精疏肝组效果最优。结论:1.补肾填精疏肝法提高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胸腺重量指数、血清SOD、脑组织NE、DA、5-HT含量,降低血清MDA含量,改善肝、肾脏组织形态结构损伤的疗效最优。2.补肾填精、疏肝、补肾填精疏肝三方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恢复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水平、改善肝、肾脏组织结构损伤的作用,治疗效果为补肾填精疏肝方优于前二者,说明补肾填精法、疏肝法均是抗衰老的有效方法,而二者结合的治疗效果更优。3.衰老是一个全身各系统逐渐衰退的过程,因此研究衰老必须从整体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认识衰老的本质。本实验仅从免疫、自由基、神经、形态学方面初步探讨了补肾填精疏肝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还有待深入探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