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为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中医证候要素客观量化提供支持。材料与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4年11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就诊,确诊为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的19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简要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将研究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列表登记,建立Excel表汇总,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组,运用SPSS 20.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方差不齐者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胆湿热证最为常见,占35.0%,湿热蕴表证最为少见,占9.3%。2.中医证型与性别关系:19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38例,明显多于女性患者56例,男女比例为2.46:1。各证型间男性比例最高为湿热蕴表证,其次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胆湿热证、寒湿困脾证。各证型间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型与年龄关系:气滞血瘀证患者平均年龄最大,肝郁脾虚证患者平均年龄最小。各证型间年龄比较,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检查关系:(1)中医证型与ALT、AST、ALT/AST:肝胆湿热证的ALT、AST均值高于其他四个证型,且各证型间ALT、AS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肝胆湿热证肝细胞损伤最为严重。ALT/AST>1的患者为130例,占67%,提示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以中等程度肝细胞损伤为主。(2)中医证型与TB、DB、IB: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轻中度黄疸,气滞血瘀证的TB、DB均值高于其他四个证型,提示气滞血瘀证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最为明显。(3)中医证型与GGT、ALP、TBA:肝胆湿热证的GGT均值最高,且与肝郁脾虚证、寒湿困脾证、气滞血瘀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表证的ALP均值最高,气滞血瘀证的TBA均值最高,各证型间ALP、TB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型与HBV-DNA及HBe Ag:寒湿困脾证的病毒复制最为活跃,肝胆湿热证的HBe Ag阳性例数最多,各证型间HBV-DNA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HBV-DNA与TB、DB、IB:研究结果显示194例患者中TB在HBV-DNA高于107为最高,DB在HBV-DNA水平在103-105之间最高,IB在HBV-DNA水平在103-105之间最高。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TB、DB、I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病毒量与胆红素含量无明显关系。结论:1.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为常见,湿热蕴表证最为少见,肝郁脾虚证患者平均年龄最小,气滞血瘀证患者平均年龄最大。2.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3.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存在中医证候要素客观量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