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受酸沉降严重危害的重庆市江北区铁山坪地区,对受害马尾松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健康调查,利用热扩散探针法测定了受害马尾松的树干液流密度特征,结合同步测定的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饱和水汽压差等环境因子,分析了树干液流密度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规律,确定了高温胁迫下受害马尾松出现生理干旱现象的气象条件阈值。得出以下结论:(1)马尾松占林分树种组成的60%,是林冠层的主要构建树种,受酸沉降影响,马尾松平均落叶率高达53.3%,生长状况堪忧,同时酸沉降损害了马尾松的自我更新能力,在林冠层下不存在马尾松自然更新的苗木,不利于以马尾松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2)在2012年7-11月研究期间,土壤含水量较为充足,对马尾松蒸腾需水不构成限制,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强度、饱和水汽压差的月值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分别为28.3℃、813.0W/m2、2.0Kpa,最小值出现在11月,分别为11.0℃、237.6W/m2、0.3kPa,8月份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达41.9℃;月空气相对湿度呈“V”字型变化,最小值出现在8月,为41.4%,最大值出现在11月,为81.6%;月风速从7月至11月呈减小趋势,最大值为1.9m/s,最小值为1.0m/s,变动幅度不大。(3)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受害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呈“单峰”趋势变化,夜间树干液流密度很小且基本无变化,晴天和阴天时的树干液流密度最大值分别为0.1522mL/(cm2·min)、0.1219mL/(cm2·min);雨天时树干液流密度无明显日变化规律,且液流密度很小,在0.0014mL/(cm2·min)-0.0035mL/(cm2·min)之间变化。研究期间树干液流密度月均值呈递减趋势变化,7月份最大,为0.0479mL/(cm2·min),11月份最小,为0.0095mL/(cm2·min),月最大树干液流密度出现在7月,为0.1703mL/(cm2·min),最小值出现在11月,为0.1243mL/(cm2·min)。(4)在土壤水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受害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大小主要受气象因素变化的影响。各气象因素在其不同变化范围内对树干液流密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利用外包线分析法,分析了树干液流密度对各气象因素变化的响应,并利用线性方程拟合树干液流密度在不同范围内的变化趋势,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R2多在0.71-0.99之间变化。(5)对各气象因素与树干液流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气象因素都与树干液流密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以太阳辐射强度(R2=0.867)、饱和水汽压差(R2=0.807)的相关系数最大,而风速(R2=0.24)的相关系数最小。利用SPSS19.0对树干液流密度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引入太阳辐射强度和饱和水汽压差两个因素,利用这两个因素,分段建立树干液流密度的二元一次方程。在太阳辐射强度(W/m2)、饱和水汽压差(KPa)的[0,1200]、[0,5.0]和[1200,2200]、[0,2.5]变化范围内,它们与树干液流密度的关系拟合效果良好,拟合优度变化在0.73-0.85之间;而在[1200,2400]、[2.5,5.0]范围内的拟合效果很差。(6)从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程度来说,太阳辐射强度对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饱和水汽压差。当饱和水汽压差到达一定数值后会导致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降低,出现生理干旱现象。进一步分析受害马尾松出现生理干旱现象时的临界气象条件,表明在空气饱和水汽压差大于临界值4.0KPa后,树干液流密度随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大而降低,出现生理干旱,与此阈值对应的太阳辐射强度为2020W/m2、空气温度为34.8℃、相对湿度为6%、风速为0.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