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一种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在中国以及一些其他亚洲国家暴发频繁,逐渐发展为影响水稻安全生产的巨大威胁,形成了“爆发性、迁飞性、国际性、毁灭性”的为害属性。在我国,白背飞虱每年大约有4—5次的北迁进程和3—4次的南迁进程,冬季白背飞虱仅在两广南部、云南南部及海南岛等热带地区少量存在为害;早春时期随季风的发展形成,大量白背飞虱由东南亚迁入我国,开始为害我国南方水稻;春末夏初在此进行北迁并降落为害我国长江流域稻区;夏末开始回迁,为害我国各稻区水稻生产,稻飞虱这种周期性的南北往返迁飞过程,给我国水稻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研究白背飞虱的迁飞过程,除了研究其生理生态机制外,还有关注其迁飞过程的环境背景,特别是大气背景。监测预警则是白背飞虱有效防控的基石,随着社会的发展,昆虫雷达、气象模型等新技术为监测预警做出了很大贡献。为阐明白背飞虱迁入种群中小尺度虫源地以及其迁飞过程与大气背景的关系,2012~2015年在广西省兴安县利用双诱虫灯(高空探照灯和佳多自动测报灯)对白背飞虱进行连续监测,并选取2012年6月中旬发生在我国桂北稻区的一次白背飞虱大规模迁入过程进行分析,使用新一代中尺度气象预测预报模式WRF模式对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背景进行模拟分析,驱动拉格朗日粒子分析工具FLEXPART进行轨迹分析,追踪其虫源地。获得结果如下:1.对于选取的2012年6月4日至6月10日白背飞虱一次典型的迁飞降落过程,利用ArcGIS10.0对此次白背飞虱的迁入过程的时间—空间—数量分布进行分析,并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气象研究与预报模式WRF模式对此次白背飞虱发生过程的气象背景进行数值模拟,从模拟输出的高分辨率的大气背景中选取水平流场、温度场、垂直速度场、涡度场、涡度场进行分析,发现低空急流影响着此次迁飞过程,是这次迁飞事件的运载气流,下沉气流、气温屏障使白背飞虱聚集降落。下沉气流和高温共同作用,利于白背飞虱种群降落。水平流场的反气旋性曲变区、负涡度区、正散度区以及垂直气流场正值区均有下沉气流存在,与此次降虫区域吻合。2.利用WRF模式模拟输出的高分辨率气象背景场NetCDF文件,驱动FLEXPART-WRF耦合模式,对迁入事件进行轨迹回推得到迁飞轨迹,并将轨迹点导入ArcGIS10.0,其中使用广西兴安县高空灯位置作为降虫地,即模式释放点源。轨迹模拟发现虫源地主要位于中南半岛东北部、两广地区南部稻区,这些地区水稻处于黄熟期,营养条件恶化促使白背飞虱随运载气流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