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响应性微凝胶是一种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而能发生溶胀体积可逆变化的聚合物网络粒子,它凭借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在药物载体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首先,本文选用具有pH响应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DEA)为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MAA)为阴离子单体,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为大分子稳定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和乳液聚合法,分别成功地制备了一系列单体摩尔百分比不同的空间结构稳定的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P(MAA-co-DEA-g-PEGMA)(标记为 Gn(xM-yD-zP),其中 x 代表原料中MAA的摩尔百分数,y代表DEA的摩尔百分数,z代表PEGMA占MAA和DEA单体总量的质量百分数,n=l代表为反相微乳液聚合,n=2代表为乳液聚合);借助电导滴定对微凝胶的功能基团的分布进行了表征与分析;通过透射电镜对微凝胶的形貌进行了考察;通过动态光散射法(DL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考察了微凝胶的溶胀性和pH响应性,并考察了大分子稳定剂对微凝胶空间结构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凝胶粒子为球形颗粒且粒径分布相对均一;微凝胶具有明显的pH响应性,粒子在低pH值和高pH值范围,处于溶胀状态,在等电点(IEP)附近,粒子收缩,等电点的范围可以通过调节阴阳离子单体的配比来控制;研究结果还表明,微凝胶接枝大分子稳定剂后,空间结构稳定性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等电点附近;反相微乳液聚合和乳液聚合制备的微凝胶的羧基分布不同,微凝胶G2(xM-yD-zP)的羧基主要分布在凝胶的外围。为了考察微凝胶作为药物载体能否达到对药物进行可控释放和缓慢释放的要求,本论文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拟药物,系统的考察了微凝胶对BSA的吸附释放行为。借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等仪器,考察了单体配比、微凝胶用量、pH、交联度以及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微凝胶吸附BSA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功能基团分布不同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微凝胶G1,(6M-4D-30P)为例,研究结果表明:在微凝胶用量为0.3mg/mL,交联剂用量为lwt%,pH=5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在吸附过程中,静电作用起主导作用;离子强度的增大会阻碍微凝胶对BSA的吸附;功能基团羧基的分布也对吸附效果有明显的影响;空间结构稳定的微凝胶不易发生聚集絮凝,微凝胶用量可以增大,进而在实际应用中有更高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其释放行为的考察,发现吸附BSA后的微凝胶能够实现对模拟药物BSA的可控释放和缓慢释放,当pH=5时,该复合物基本不释放BSA,但当pH=3和9时,最大释放量能达到65.5%,而且释放缓慢,在24h时才达到释放平衡。影响释放速率和释放量的的因素有pH、离子强度、交联度以及微凝胶的结构等。对微凝胶释放BSA的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微凝胶对BSA的释放机制主要由扩散控制和骨架松弛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