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能够获得高回报的地区,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融机构在选择服务区域时更加谨慎,越来越多的选择风险小、回报率高的地区,同时大量撤并其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缺位甚至是空白,导致农村地区日益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削弱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深入分析研究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对破解金融排斥、促进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金融排斥研究的现状,并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同时对金融排斥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总结,归纳了金融排斥的内涵、金融排斥的衡量指标和影响因素以及普惠金融理论。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金融排斥分成四个维度,对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确定计量模型和相关变量。其次,文章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金融服务的深度、金融服务的使用度和金融服务的可负担度四个维度对江苏省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利用2006~2010年江苏省50个县(市)的面板数据,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金融服务的深度、金融服务的使用度和金融服务的可负担度四个维度对江苏省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最后,在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破解金融排斥的相关建议。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在金融机构网点占比方面,农信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取代国有银行成为农村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类型;在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占比方面,农信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地区提供贷款的主力。(2)苏北地区金融服务的使用度和可负担度都较低,金融排斥现象相对比较严重;但从变化趋势上来看,金融排斥逐步得到缓解,说明苏北地区阳光信贷等信贷技术在缓解金融排斥方面卓有成效。(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就业水平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使用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商业文化环境因素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使用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基础设施因素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使用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文章分别从优化农村商业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构建普惠型金融体系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