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既有一般文学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显著特色。在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始于晚清时期,而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则萌芽于五四运动时期;前者对后者的萌芽及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儿童文学译者通过翻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儿童读物为我国的儿童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本文作者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对比研究美国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的网》的两个中文译本以证明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具有理论指导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德国翻译学者弗米尔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决定翻译过程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该理论与传统语言学派所提倡的“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不同,它否定了原语文本至上的翻译对等观。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和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夏洛的网》的两个汉译本在措辞、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典型的样本。本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这两个中文译本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接受效果两个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作出思考,肯定了两位译者为达到各自翻译目的所采用译法的合理性。本文赞成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等应被纳入批评范畴,从更宽泛视角评价翻译的成败得失。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夏洛的网》的两位中文译者在不同翻译目的的指导下,选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译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取得了不同的翻译效果。从总体而言,译本都实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满足了不同时期不同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应以儿童为本位,在翻译目的的指导下,翻译方法、策略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儿童的语言习惯,认知能力和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