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合理化理论由Jost和Banaji于199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认为普遍存在着一种将系统合理当化的动机,为现状进行维护和辩护,并支持现存制度的合理性,甚至以牺牲个人和群体利益为代价。它是在已有的自我合理化、群体合理化的层面以外的,另一种合理化倾向。这种动机源于一种心理适应的机制,以帮助人们应对强迫性和经常性的不公正,不合理或者不稳定的社会系统带来的存在以及认知的威胁所产生的焦虑感。
该理论虽然在北美环境下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与应用,并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支持。但在其他的文化下只有很少的实验在该理论的框架下进行验证或者进一步的探索。本研究将从人格因素以及情景因素两个方面对系统正当化理论是否在中国环境下仍旧适用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新的探索。
研究使用中国人人格量表简版(QZPS-SF)(王登峰&崔红,2001)考察了个体差异在系统合理化程度上的差异,以及翻译且检验了一般系统合理化量表(general system justification scale)。并且通过另一个实验研究系统合理化动机对非评价性问题判断的影响,提出了人们不仅仅是用理性的方式合理化现状,同时也通过情感上喜爱或讨厌的方式对现状进行合理化,亦即在系统合理化动机增强时,人们会喜欢现状的事物,认为它们更好,更合理,更美。通过用带有文化意义的图片评价方式,来测量是否这种动机会影响美的评价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