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年来持续植物状态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造成了非常巨大的家庭负担、社会负担、医疗资源消耗。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努力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其中,神经电生理调控在近些年获得了飞速发展,脑深部电刺激(DBS)、高颈髓电刺激(c SCS)、迷走神经电刺激(VNS)等治疗手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喜的成果。在我国,近几年来功能神经外科,尤其是神经电生理调控领域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总体来说,c SCS治疗PVS尚处于起步阶段,手术指征、疗效判断、预后评估等方面均欠缺相关标准及依据,疗效参差不齐。目的:追踪观察并分析c SCS治疗PVS的疗效,明确其有效性。设置病例对照,研究新方法与传统治疗手段疗效上的差别。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脑血流变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特征与意识好转的相关性,明确其用于术前疗效预估、术后疗效判断的价值。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作为高颈髓电刺激术治疗植物人术前评估手段的可行性,希望找到一条相对可靠的评估手术预期效果的指标,以便更合理地选择手术病例。方法:治疗组病例选择我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开展首例高颈髓电刺激器植入术至今的全部12例患者。对照组病例以1:1的比例配对选择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综合促醒治疗(排除c SCS治疗)的PVS病人12例。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以2011版南京标准临床观察评分标准+神经电生理检查(EEG、SEP、BAEP)评分标准制定临床疗效评分量表,每位患者根据临床疗效评分量表至少每月检查登记一次,评分由有经验的专科医师双人核对评价。c SCS治疗组患者术前2周内及术后3个月分别行CT脑灌注成像、MRI平扫+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各1次,记录中脑、丘脑脑血流量(CBF),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记录中脑网状结构各向异性分数(FA)值,以6区域平均值表示。依据评分量表评分,持续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疗效情况,确定有效率。同时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评分的差异及变化趋势,研究c SCS治疗PVS的促醒效果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是否存在优势。分析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客观检查结果,对照临床评分量表评分结果,研究EEG、SEP、BAEP、脑血流改变及中脑网状结构FA值与c SCS疗效之间的关系,探讨以上指标用于c SCS疗效术前预期及术后评价的价值。结果:两组术前/入组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442,显著性水平P=0.531>0.05;两组治疗后最高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2.468,显著性水平P=0.130>0.05;两组前后评分差值比较虽然无统计学差异:t=3.629,显著性水平P=0.070>0.05,但具有临界意义。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组的12例植物状态患者中有效7例,有效率58.33%,脱离植物状态5例,41.67%;对照组患者有效4例,有效率率34.78%,脱离植物状态1例,8.70%。两组疗效差别明显。经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我们却发现两组疗效差异并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478;P值:0.237;α<0.05)。cSCS治疗3个月后BEAP的V波潜伏期和I-V波间期不同程度改善,评分提高与有效性呈正相关性,并且手术前后BEAP波形态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0.709,P值:0.022<0.05;N20波形均存在不同程度好转,评分提高与有效性呈正相关性,经过统计学分析后,我们发现手术前后N20波形也存在较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0.632,P值:0.050=0.05;EEG的α波明显增加,评分提高与有效性呈正相关性,经过统计学分析后,我们发现手术前后EEG的α波并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0.563,P值:0.090>0.05;c SCS治疗后中脑CBF明显提高,25%左右,其中脱离植物状态病人平均提高39%,未脱离植物状态病人平均提高21%。但经过统计学分析后,我们并没有发现手术前后脑CBF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0.579,P值:0.079>0.05。有效组与无效组对比,术前患者中脑网状结构FA值存在差别,有效组FA值较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对比术前、术后FA值,无显著差别。结论:1、SCS治疗植物状态确有临床疗效。与继续综合保守治疗的疗效对比有一定优势。2、c SCS对经综合治疗手段促醒半年以上,仍未能脱离植物状态的患者仍有效。3、c SCS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脑血流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善,与临床观察的患者意识状态评分提高趋势相符,可以作为c SCS治疗有效性的监测指标。4、c SCS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脑网状结构FA值均无显著差别,不能作为疗效评定的指标。而治疗前有效组患者中脑网状结构FA值高于无效组,可以作为c SCS治疗有效性的术前预判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