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钛酸钡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铁电材料,逐渐成为电子陶瓷领域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被誉为“电子陶瓷工业的支柱”。利用其高的热变参数及优良的压电、铁电、耐压和绝缘性能,钛酸钡广泛用于制作陶瓷电容器、正温度系数(PTC)热敏电阻、计算机记忆元件、半导体陶瓷、压电陶瓷等电子元器件。但是,由于BaTiO3结构的原因,使其本身存在如下缺陷:1.居里点偏高(120℃),即在120℃才有最大介电常数值(104),而室温下的介电常数只有居里点的1/6左右;2.介电损失(tanδ)、温度系数较大。根据理论推测,如果将半径较小的离子取代Ba2+,或者将不活泼的离子取代Ti4+,都可以使材料的居里峰前移并展宽,介电性能得到改善。为了获得介电性能优异的钛酸钡陶瓷材料,就需要对粉体颗粒进行有目的地掺杂改性。目前,大多数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均采用固相掺杂,通过加入Sr、Zr以及一些稀土元素来改善介电性能。但是由于固相法掺杂不均匀,且容易带入杂质,对材料性能改善并不明显。液相法中草酸共沉淀法是工业上使用较多的一种重要方法。其缺点是需要在850℃煅烧,颗粒易团聚,不均匀,粒度一般为0.2-1μm,达不到纳米级;目前关于水热法报道的也很多,其缺点是需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不仅水热处理的时间长、能耗高,而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这不仅对设备要求高而且还必须使Ba(OH)2过量,洗涤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反应要求。虽然近年来有溶胶-凝胶法进行掺杂改性的报道,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昂贵而很难实现工业生产。因此,本文采用一种全新的合成方法——低温固态反应法对纳米钛酸钡及其固溶体进行了制备。其优点是: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产率高;能耗低;不仅有效避免了产物的硬团聚现象,而且不使用溶剂,对环境污染小,从而实现了绿色化学反应。首先,本实验以TiCl4为原料,将TiCl4水解后加入氨水打浆,调pH为6-8,减压抽滤洗净氯离子,然后将滤饼与新鲜的固体Ba(OH)2·8H2O以摩尔比1∶1混合,在室温下充分研磨10-180min后,放入烘箱直接烘干(120℃)即可得到钛酸钡粉体。对反应物的初始状态、水解时间、研磨时间、烘干时间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获得了制备高分散纳米BaTiO3粉体的最佳工艺。经XRD物相分析证明,产品为立方晶系。TEM形貌分析,粒子为均匀球形,平均粒径70nm。通过制陶实验,测定了材料的室温介电常数、介电损失和介温特性,得到较为理想的介电性能。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元素掺杂,确定出以掺Sr、Sn的固溶体来制备钛酸钡基介电陶瓷。结果发现通过低温固态反应在BaTiO3中掺入适量的锶和锡,通过XRD衍射分析和d-间距-组成证明,制备的粉体属立方晶系钙钛矿结构。掺杂之后的粉体较钛酸钡纯相的粒径稍有减小,而且烧结温度有所降低,介电常数接近14000,介电损耗降低,通过试验介电性能-温度特性发现居里温度也由120℃降至室温,介电性能得到了很大改善。最后,采用程序可控式无压烧结,通过对升(降)温速度、保温时间及最高温度等条件的控制,摸索出一条适合于纳米粉体成瓷的烧结制度。在本实验中,采用程序可控的方式对温度进行逐段控制,并与无压烧结方法相结合,根据样品的具体特点,进行程序可控式无压烧结,对各温度阶段进行了细致探讨。为利用低成本制备超小型、大容量陶瓷电容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