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眼眶淋巴增生性疾病(OLD)的临床以及影像学特征,并随访分析其治疗效果和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70例病理诊断为眼眶淋巴增生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学分型及治疗经过,并随访64例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70例病变均原发于眼眶,其中12例原发于泪腺(17.1%)。 10例患者病变同时累及眼眶和结膜,2例患者病变同时累及眼眶和眼睑,1例患者病变同时累及眼眶、结膜和眼睑。70例患者中,33例诊断为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47.1%),37例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52.9%)。根据WHO分型,19例为粘膜相关性淋巴瘤(51.4%);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共10例:3例为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8.1%),2例为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5.4%),2例为套细胞淋巴瘤(5.4%),1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7%),1例为前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2.7%),1例为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2.7%);其余8例B细胞性淋巴瘤难以区分其具体病理亚型。70例均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17例辅以放疗,13例辅以化疗。对64例随访1-54月(平均21.0月),1例发生淋巴瘤相关性死亡,总生存率98.4%。15例出现局部复发,复发率23.4%。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灶的解剖位置,双眼同时受累在平均随访21个月的时间内都不能确定可以影响眼眶淋巴增生性疾病的预后,患者就诊时的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瘤的病理类型是影响预后的指标。
本病最常见的影像学特点为发生于眶内不规则形、团块状的实性肿物,边界清楚或欠清楚,贴附于正常的眼眶结构呈塑形牛长,可形成本病比较有特征性的铸型样外观。CT常见肿瘤密度稍高于脑组织密度,多可被中度均匀强化。MRI形状、边界特点与CT相同,T1QI,T2WI见肿瘤信号多与脑灰质信号变化相一致,同样可被中度均匀强化。眼眶淋巴增生性疾病多发生于肌锥外区及外上象限,可同时伴有或仅表现为眼外肌增粗。肿瘤累及肌锥内区,常有视神经受累表现。骨质压陷或骨质破坏罕见,本组2例出现骨质压陷,1例出现骨质破坏。当病变考虑为眼眶淋巴增生性疾病时,若病灶出现眼眶内下或外下象限受累,提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
结论:眼眶淋巴增生性疾病的临床以及影像学比较有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我国,此类疾病的复发率较高。对于大多数病例通过手术结合放疗或化疗可以很好控制疾病进展,降低复发率。本病无论良恶性,均需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