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步入城市化迅猛发展阶段。如何在中国现实社会状况下,把握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引导促进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变,成为21世纪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及时、准确的测度区域城市化水平已成为客观使然。
关于城市化理论与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城市化水平的研究主要依据统计数据,以行政区单元为分析尺度,受统计数据自身特点影响,城市化水平测度结果滞后于现实状况。客观上,迫切需要丰富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以便能及时把握区域城市化发展现状。为此,本文选择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快的辽宁中部地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监测快速实时的特点,获取客观、动态的城市发展的监测指标信息,在GIS技术支撑下,探索基于遥感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构建能及时、客观评价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方法模式,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在现有研究成果上,通过对区域城市化的认知与机理分析,提出区域城市化水平外在表征在一定尺度上具有时空连续性的观点,并结合区域城市化动力机制,给出了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概念模型。同时采用AHP-信息熵-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基于统计数据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Evaluation of RegionalUrbanization Level Based on Statistic Data,ERULBSD),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尺度下推”的方法,把大尺度的信息分解到更小尺度上,对其空间分布趋势进行模拟,研究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空间表征。根据上述研究,构建区域城市化评价指标数据框架,同时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相关地物信息,结合相关专题数据、统计数据,通过空间运算得到空间化指标;进而根据指标和基于统计数据评价的区域城市化水平(Regional Urbanization Level Evaluated Basing on Statistic Data,RULEBSD)的相关程度筛选指标,并根据相关性的程度和指标的特点制定三种评价方案,进行区域城市化水平空间模糊综合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分析,确定其中的最优评价方案;最后,对三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最终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土地结构、基础设施密切相关,利用相关的遥感监测指标能够间接表达区域城市化过程的空间结构特征、人口聚集能力与社会聚集能力。
(2)街区分布密度、地表温度强度、市镇建设面积分布、城市绿地等遥感指标能够反映城市发展的内在特征,进而可以间接表征区域城市化过程的经济聚集能力与环境发展状况。
(3)通过对遥感指标的研究分析、不同指标体系方案的区域城市化水平模糊综合评价比较,得出基于遥感的区域城市化评价(Evaluation of RegionalUrbanization Level Based on Remote Sensing,ERULBRS)达到很好的效果;基于遥感评价的区域城市化水平(Regional Urbanization Level Evaluated Basing onRemote Sensing,RULEBRS)能够揭示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从而弥补ERULBSD方法在客观性、空间性、时效性等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手段。
(4)辽中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提高,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局域层面上的中心辐射以及梯度推进,区域城镇发展基本呈现单中心集聚——多中心散布——沿交通线延伸——的形式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