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在自为的个人 ——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思想的人学阐释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gt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发展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理论焦点。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现实的个人”存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人们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生产着人自己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个人发展思想,它依据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整体特征,论述了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及其未来发展走向。从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思想内容来看,不同阶段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性质及其具体走向。由此看来,讨论个人发展的一般趋势,离不开对个人所处的现实社会条件分析。基于此,本文从历时态和共时态双重叙事向度,阐释了个人发展的一般走向。从历时态来看,个人发展经由“人的依赖”阶段到“物的依赖”阶段走向“自由个性”阶段。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反映了其所处社会的性质;从共时态来讲,个人发展面向三重维度,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性质,决定着个人发展的实质。总体而言,个人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个人发展的一般过程表现为由自在走向自为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思想中的个人是如何实现发展的?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依赖于以下几个分问题的详细考察。第一,何种个人?不同于以往哲学家将个人理解为抽象的孤立个人,马克思将“现实的个人”作为人类历史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因而,现实的个人成为理解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思想的根本切入点。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个人是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存在的人,是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个人。个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在改造外在事物过程中,建立起了个人的社会关系,并不断地加深了对自身的认识。深刻理解和把握个人应从他的社会联系和实践活动出发,而不是依赖归纳和演绎的推演方式来建构个人概念。第二,个人如何存在?现实的个人不是静止存在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当个人从事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的那一刻起,他便在改变外在世界的过程中,改变着他所处的社会及其自身。个人生产活动的方式反映着他的生命形式和存在状况,个人的生存状态与他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个人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决定了人的存在性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第三,个人如何发展?个人发展是由自在走向自为的历史过程。在个人发展的最初阶段,个人是依附于原始共同体自在存在的。生产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积累,使个人有了较为可以向前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个人发展意识愈发觉醒,并在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将理想不断变为现实。第四,个人如何走向未来?当代中国的个人是由历史而来,又不断走向未来的现实的个人存在。现代个人发展既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又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现代个人既要承担传统秩序和伦理序列的责任,又要在劳动和资本中作出抉择。面对多重压力的现代个人如何塑造自由个性,仍是值得不断深入思考的永恒话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根据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思想的基本内容,通过以《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为中心文本的考察,对个人由自在走向自为发展的理论论述分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是从总体阐释个人发展主要阶段和基本面向。即个人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三个面向。个人发展所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即“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依据这三个阶段及其联系从纵向角度阐述个人发展的历史变化,指出发展是个人基于生存境遇自我认识基础上,要求不断变革现实理想的内在动力。从个人发展的三个主要面向,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性质的变化,既是个人发展的主要表现,又是促使个人发展的深层动因。二是对个人由自在走向自为发展的历时性进程,从共时性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角度,分析个人发展的限定、动力以及未来方向。具体而言,在“人的依赖”阶段,通过个人与自然生存共同体初步确立,以及个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初步形成,实现了个人意识的初步觉醒;在“物的依赖”阶段,个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又深受物的压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由物化所遮蔽,个人对自身的认同中夹杂着疏离;在“自由个性”阶段,个人实现了自在自为的发展,个人与自然之间由超越自然而走向自由,个人与社会之间实现了个性化自我与社会化自我的现实统一,人对人来说实现了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以上三个阶段,是根据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思想中个人发展的基本进程划分的,并在论述个人发展三个不同阶段不同之处,还分析了三个阶段之间的基本联系。可以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三是当代中国个人发展的多维审视,个人发展如何面对资本和劳动的矛盾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定位,在现代中国如何培育个人精神信仰和塑造自由个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根据现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即既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又要结合中国现代性的发展。
其他文献
宇宙学标准模型(CSM)以广义相对论(GR)为引力理论基础建立。在背景演化上,CSM包含了暴胀和后期加速膨胀两个阶段。两次加速膨胀的存在是CSM符合观测数据的基础,但二者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Poincaré规范引力(PGG)理论为基础,研究暴胀和后期加速膨胀产生的机制。基于以上考量,第1章(绪论)简要介绍了 GR和CSM以及规范场论的发展历史。第2、3、4章分别介绍了 PGG的运动学、动力学
RNA结合蛋白位点的鉴定对细胞生物学在转录、转录后、翻译和翻译后水平至关重要。研究表明,lncRNA可与DNA、R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从而调节各种生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lnc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对于研究分子机制、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解释lncRNA的功能是必要的。因此,构建一个高性能的系统来预测lnc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对其功能进行注释,对农作物发展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
氢能作为一种高质量能量密度、碳中性的燃料,是传统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在众多的制氢方法中,由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驱动电催化水裂解,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制氢技术。水裂解包括水氧化析氧和质子还原产氢两个半反应,其中水氧化反应涉及四个质子和四个电子的转移,且需要克服较高的热力学能垒,被认为是水分解反应的瓶颈。因此,研发高效、稳定、廉价的电化学水氧化催化剂是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分解水制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由于其生产工艺简单、环境友好且能量转化率高等优点而备受青睐。对电极材料作为DSSCs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接收光阳极传输的电子并催化13-还原(IRR)的作用,是影响DSSCs光电转换效率的重要因素。贵金属铂(Pt),因其良好的IRR催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DSSCs的对电极。然而,Pt资源储量有限且在反应过程中易被
合作演化问题是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科学问题。合作行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合作行为通常会降低个体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合作现象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具有挑战的问题。演化博弈论为研究系统中合作行为的涌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框架,博弈论刻画了个体之间的交互关系,网络描绘了系统的空间结构。在合作演化研究领域,学界在空间互惠情境下,围绕策略更新、行为多样性等诸多
“疾病”是人生理的异常或失调,而“疾痛”是疾病所引发的个人心理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反应,是由文化建构的病患经验。本文从病人的主体性出发,描写和研究慢性疾病的疾痛叙事,其中包括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对疗法的选择、对疗效的评估和应对日常生活困难的策略,以从这些叙事中发现生活世界的映像和病人与其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透视疾痛叙事中地方性文化所提供的微观情境。本文认为地方性的知识对人们的疾病认知、表述有形塑的作用,
灵巧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灵巧的设计,从情景引入到知识生成,从师生互动到课堂总结,无不需要教师精准地解读教材,严谨地把控知识特征以及细致、灵活地引导和衔接学生活动.文章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为例,探讨教学设计应如何进行,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公共管理的热门领域,而“互联网+政务服务”则是我国政府数字化转型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前沿课题与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
随着楼宇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变风量(VAV)空调系统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各类公共建筑中,但变风量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以下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变风量末端风量的实时测量是该系统末端变风量箱实现高性能控制的前提条件,现有的变风量末端风量测量方式无法满足低风速和流速分布不均时的末端风量测量需求,导致低负荷时无法真正实现按需调控,不但消耗空调系统大量的运行能耗,而且降低了室内热舒适性。
随着通讯技术发展及雷达探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在自由空间存在大量的电磁波,形成电磁波污染,对人体健康和重要元器件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面对日益严重的电磁波污染,使用电磁波吸收材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电磁波吸收材料可以将电磁波能量转变为热能等其他能量,一定程度上消除电磁波污染。基于应用的要求,吸收材料应具备厚度薄、质量轻、吸收频带宽、吸收峰强等特点。二氧化锰为介电损耗型材料,具有多晶型、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