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冒犯”是一个贬义词,与冒犯有关的一切行为都应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这其中就包括冒犯言语行为。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冒犯性言语行为是人们之间交往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它既可以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也可以发生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既可以发生在非正式场合,也可以发生在正式的交际场合。近些年来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都对不礼貌言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其中包括反语、詈骂语等。但是明确提出“冒犯言语”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的学者却寥寥无几。本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以廖美珍的目的原则为理论框架,对汉语言语交际中的冒犯言语做出了较为全面的综观分析,旨在揭示这一违反交际原则的言语行为的产生机制及语用目的,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言语现象,达到交际目的。本研究首先对“冒犯言语”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指出了冒犯言语的典型特征,进而对汉语中的冒犯言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把冒犯言语从以下方面分成了五类:说话者的意图、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冒犯者语言的礼貌性、冒犯者的目的、冒犯的发起-回应。在研究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了冒犯言语的产生机制,这一研究是建立在廖美珍教授提出的言语行为“目的原则”这一理论基础上的。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为“任何理性(正常)的人的理性(正常)言语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或者说,任何理性(正常)的人的理性(正常)行为都带有目的的保证——‘交际目的’。说话就是表达目的,说话就是实践(实行)目的,说话就是实现目的。”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语境分析,本研究的重点即为分析汉语中冒犯言语的目的。我们根据目的分析流程表的顺序,运用具体的冒犯言语语料一步一步进行了细致的目的分析。既然冒犯言语是一种不礼貌的言语,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就要尽量避免或减弱言语交际中的冒犯性。本文提出了六种减弱冒犯性的策略:模糊语的使用、句型的使用、前叙述的使用、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呼语的使用、以及指称语的使用。笔者希望本研究对今后冒犯言语的研究有所借鉴及帮助,为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