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是产科常见的疾病,多年以来的研究证实全身小血管痉挛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变。HDCP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导致不良妊娠的常见原因之一,国外报道HDCP的发病率为6.4%-7.0%,我国HDCP的平均发病率为9.4%。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状态,主要临床表现是妊娠20周以后孕妇出现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并可伴有全身多脏器功能的损害,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心力衰竭,胎盘早剥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并可使得妇女产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其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可造成胎盘功能下降,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以及医源性早产等;PE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子痫前期位于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其发生率约为2%-8%,并且近年有逐步上升的趋势[2]。子痫前期对于母儿的危害性已得到充分肯定,对于罹患子痫前期的孕妇,尤其是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目前除终止妊娠之外,尚缺乏明确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早已有研究报道,对于子痫前期高危孕妇,若能在孕16周之前就开始预防性的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使得随后发展为子痫前期以及发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几率降低50%左右[3]。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及专家们致力于探查子痫前期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但是迄今为止,对于子痫前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大多数学者们致力于研究子痫前期的预测及预防方法,并且产生了一系列与子痫前期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但至今为止,尚无一项为经济、有效、可靠且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子痫前期筛查标记物及方法。因此,探查与子痫前期发病相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并可在临床普遍推广应用的生物标记物和筛查方法,可以有利于尽早筛查出子痫前期高危人群,在子痫前期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给予合理有效的干预处理,将可以有效的减少围生期母儿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并且通过探查子痫前期的生物标记物,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子痫前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期望能够早日实现对子痫前期的早期预测、预防、诊断及治疗,这也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病理产科的研究重点及热点。目前普遍认可的子痫前期的病因主要为胎盘浅着床、免疫适应不良、氧化应激、血管内皮损伤和遗传易感性等。目前公认的子痫前期发病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4],第一阶段开始于胎盘的形成异常:胎盘绒毛浅着床及血管痉挛,导致胎盘灌流下降,胎盘缺血、缺氧;第二阶段为孕妇全身血管内皮细胞的广泛激活和(或)损伤,导致多系统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致使母体出现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临床症状。目前对于这两个阶段的具体发病机制及衔接机制仍不是十分明确,一直以来也是产科学者研究的焦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血管内皮损伤是子痫前期-子痫病理生理变化的中心环节[5],氧化应激是子痫前期-子痫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阶段发展至孕妇器官损害阶段的重要联系纽带[6]。为了实现对子痫前期的早期预测、预防、诊断及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母血循环中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和抗血管生成因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sFlt-1)比例失衡与子痫前期的发病密切相关[7]。随着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的发展,近年的研究发现胎儿血红蛋白(fetal hemoglobin,HbF)诱导的氧化应激及机体产生的α1-微球蛋白(a1-microglobulin,a1-MG)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8,9]。目前,关于胎盘生长因子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是研究关注的热点;但关于胎儿血红蛋白及α1-微球蛋白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及报道尚不多见。目的:本文通过对母体外周血清胎儿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胎盘生长因子以及尿液中α1-微球蛋白在正常妊娠孕妇组和子痫前期组的表达差异分析,探查这些生物标志物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评价这些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于子痫前期的诊断价值,以利于为子痫前期的早期临床预测、预防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选取2012年4月~10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50例(其中轻度组20例,重度组30例),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分别为(29.45±4.5)岁及(28.7±3.7)岁,平均孕周分别为(38.76±1.24)周及(38.41±0.98)周。另选取同期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正常妊娠孕妇23例作为对照组,年龄为22-43岁,平均年龄为(29.1±4.4)岁,平均孕周为(39±0.73)周。三组孕妇的平均年龄、平均孕周以及孕产次相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5ml置于不抗凝玻璃试管内,静止30min待其自凝后,以2000g/min离心10min,分离上层血清于无菌EP管内,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无菌收集尿液10ml置于15ml的无菌离心管内,以2000g/min禺心10mi n,分离上清液于无菌EP管内,置-80℃冰箱分装保存待测。实验所选病例均为单胎妊娠,除外慢性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结缔组织病、近期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史,孕期无特殊用药史。2、实验方法:将标本置于室温解冻后,将标本于4℃冷冻高速离心机,3000转/分,离心2分钟,取上清液用于实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I i nked i 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正常妊娠组和子痫前期组外周血清胎儿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胎盘生长因子以及尿液中α1-微球蛋白的浓度。实验严格按照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操作要求进行;OD值的结果判定以酶标仪读数为准。3、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软件及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多组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特征来评价各个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于子痫前期的诊断价值。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正常组(n=23)与子痫前期组(n=50)的血清HBF水平分别为(74.83±23.57)μg/ml、(108.78±36.77)μg/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的血清HBF水平高于正常妊娠对照组。1.2正常组(n=23)与子痫前期轻度组(n=20)及子痫前期重度组(n=30)的血清胎儿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74.83±23.57)μg/ml、(99.05±31.13)μg/ml、(115.27±39.24)μg/ml,三组整体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正常组(n=23)与子痫前期组(n=50)的血清α1-微球蛋白水平分别为(1.73±0.50)μg/ml、(2.49±0.85)μg/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的血清a1-MG水平高于正常组。2.2正常组(n=23)与子痫前期轻度组(n=20)及子痫前期重度组(n=30)的血清α1-微球蛋白水平分别为(1.73±0.50)μg/ml、(2.27±0.80)μg/ml、(2.64±0.86)μg/ml,三组整体比较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正常组(n=23)与子痫前期组(n=50)血清sFlt-1水平分别为(2453.62±742.33)ng/l、(3589.89±2139.31)ng/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的血清sFlt-1水平高于正常妊娠组。3.2正常组(n=23)与子痫前期轻度组(n=20)及子痫前期重度组(n=30)的血清sFlt-1水平分别为:(2453.62±742.33)ng/L、(3122.68±1526.41)ng/L、(3901.36±2440.40)ng/L,三组整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正常组(n=23)与子痫前期组(n=50)血清PIGF水平分别为(150.50±63.72)ng/l、(103.48±56.03) ng/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血清PIGF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4.2正常组(n=23)与子痫前期轻度组(n=20)及子痫前期重度组(n=30)的血清PI GF水平分别为(150.50±63.72)ng/L、(118.42±74.14)ng/L、(93.52±38.04)ng/L,三组整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正常组(n=23)与子痫前期组(n=50)血清sFlt-1/PIGF比值分别为:(17.80±6.19)、(44.44±31.76),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的血清sFlt-1/PIGF比值高于正常妊娠组。5.2正常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及重度组血清sFlt-1/PIGF比值分别为:17.80±6.19、36.61±27.58、49.66±33.71,三组整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正常组(n=23)与子痫前期组(n=50)的尿液A1-MG水平分别为:(1.00±0.64)μg/ml、(1.63±1.25)μg/ml,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的尿液A1-MG水平高于正常组。6.2正常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及重度组尿液α1-微球蛋白水平分别为(1.00±0.64)μg/ml、(1.48±1.20)μg/ml、(1.72±1.29)μg/ml,三组整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研究对象中血清组α1-微球蛋白水平和尿液组α1-微球蛋白水平分别为(2.25±0.83)u g/ml及(1.53±1.91)u g/ml,两组水平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α1-微球蛋白水平水平高于尿液α1-微球蛋白水平。8.血清胎儿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sFlt-1、PIGF、sFlt-1/PIGF比值以及尿液α1-微球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794(95%CI,0.680-0.908,P<0.05);0.805(95%Cl,0.697~0.913,P<0.05);0.690(95%CI,0.562~0.817, P<0.05);0.754(95%CI,0.645~0.864,P<0.05);0.801(95%CI,0.703~0.899, P<0.05);0.648(95%Cl,0.517~0.779,P<0.05).9.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几个指标联合后的ROC曲线特征:①血清胎儿血红蛋白和α1-微球蛋白联合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95%CI,0.791-0.960,P<0.05),特异度为78.3%时,敏感度为82%。②血清胎儿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及尿液α1-微球蛋白联合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95%CI,0.837-0.977,P<0.05),特异度为95.7%时,敏感度为76%。③血清胎儿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及sFlt-1联合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95%CI,0.834-0.978,P<0.05),特异度为95.7%时,敏感度为78%。④血清胎儿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及PIGF联合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62-0.986,P<0.05),特异度为91.3%时,敏感度为76%。⑤血清胎儿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及sFlt-1/PIGF联合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95%CI,0.888-0.994,P<0.05),特异度为95.7%时,敏感度为82%。⑥血清胎儿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sFlt-1及尿液α1-微球蛋白联合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95%CI,0.848-0.981,P<0.05),特异度为95.7%时,敏感度为80%。⑦血清胎儿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PIGF及尿液α1-微球蛋白联合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95%CI,0.877~0.989,P<0.05),特异度为95.7%时,敏感度为80%。⑧血清胎儿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sFlt-1/PIGF及尿液α1-微球蛋白联合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95%CI,0.891-0.996,P<0.05),特异度为91.3%时,敏感度为90%。结论:1.胎儿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sFlt-1、RGF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但均与子痫前期的病情严重程度无关联,因此不能暂作为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的生物指标。2.胎儿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发病过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衔接机制。3.病例组sFlt-1/PIGF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推测机体sFlt-1与PIGF两因子调节失衡可能参于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4.多因子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子痫前期的诊断价值,也进一步说明了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复杂性。5血清α1-微球蛋白对于子痫前期的诊断价值可能优于尿液α1-微球蛋白,但尿液α1-微球蛋白可作为联合指标,以提高对子痫前期的筛查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