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又称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VOD),是由于肝窦内皮细胞损害致肝窦流出道阻塞所引起的肝内窦性门脉高压。临床表现为疼痛性肝肿大、腹水形成等,严重的可进展为非门脉性肝硬化。肝组织学的表现为肝组织淤血,肝窦扩张,尤其是肝小静脉壁增厚、纤维化、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这是该病的典型表现。摄入吡咯双烷类生物碱与器官移植是引起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两大常见原因,其中吡咯双烷类生物碱可存在于土三七等多种植物中。在我们课题组牵头组织的全国多中心458例肝窦阻塞综合征临床调研中发现,土三七是我国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主要病因,CT是我国诊断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主要技术手段。因为腹部增强CT检查在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可清楚显示造影剂受阻于门静脉分支末端区域,未能进入或延迟进入肝叶、段静脉,导致肝静脉不显影或延迟显影,肝实质出现斑片状强化和不均匀低密度等特征图像。这种不均匀低密度CT征象呈补丁状分布,可否采用计算机定量测定方法定量获得肝窦阻塞综合征CT病变体积,分析其与土三七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预后的关系,国内外尚无类似报道,值得进行探索性研究。2研究目的以吡咯烷生物碱(Pyrrolidine alkaloid,PA)致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CT增强图像为基础,探讨CT图像中测量肝脏病变区域体积的可行性,继而探讨其与PA相关性肝窦阻塞综合征(PA-SOS)患者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3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分PA-SOS患者CT图像定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和该技术方法在临床具体应用两部分。第一部分以20例PA-SOS患者增强CT图像为基础,探讨立体点测量法(stereology)、基于阈值和区域生长测量法定量测定CT图像中不均匀低密度区域体积建立的可行性,为在临床具体应用提供依据,同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优越性。第二部分探讨分析基于阈值和区域生长测量法应用于PA-SOS患者临床评估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3.1调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诊断证实的20例PA-SOS患者增强CT检查图像,分别采用立体点测量法、基于阈值和区域生长测量法对于CT图像中不均匀低密区进行测量,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测量不均匀低密区体积结果及操作时间,进而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优劣性。3.2纳入2009.12.01~2017.07.31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诊断为PA-SOS55例患者,并剔除以下病例:1)同时患有其他肝脏疾病;2)临床资料不完整或CT图像资料不完整;3)失访。最终获取25例SOS患者,其中女性13例,男性12例。采用基于阈值和区域生长测量法测量所有患者CT图像中不均匀低密度区域体积,比较SOS肝脏病变测定与临床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关系。4.结果立体点测量法与基于阈值和区域生长的测量法所测定的PA-SOS肝脏病变体积分别为(1.001±0.327 L)和(1.045±0.363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阈值和区域生长的测量法的操作时间为(597.55±52.86秒)(最短为500秒),短于立体点测量法的(1 251.60±105.88秒)(最短为1 075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08,P<0.01)。在分析25例PA-SOS患者临床及CT资料中发现,轻症PA-SOS患者CT图像中ROI病变体积明显低于中度和重度患者(P<0.05);且比值与临床严重程度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病变体积与肝脏体积的比值增大与患者死亡、进展为肝硬化的结局具有相关性(P<0.05)。5.结论1立体点测量法、基于阈值和区域生长测量法均可测得PA-SOS患者增强CT图像中肝脏病变体积,基于阈值和区域生长的测量法所测得的病变肝脏体积虽然与立体点测量法无明显差异,但操作时间更短,病灶图像分割显示更为清晰,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2基于阈值和区域生长测量法定量测定PA-SOS患者增强CT图像发现,不均匀低密区体积与肝脏体积的比值越大,患者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结果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