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研究显示,人们在进行面孔的种族分类任务时对他族面孔的分类绩效优于对本族面孔的分类绩效,而在进行身份的知觉辨别任务时辨别本族面孔的绩效优于辨别他族面孔的绩效,这称为面孔加工的“种族效应”(Other Race Effect)。知觉专家化理论(Perceptual Expertise Theory)认为,人们在加工、编码和识别他族面孔时所出现的种族效应与本族人群长期的接触经验有关,即随着对本族面孔接触的增多,人们辨别或识别本族面孔的绩效上升。然而,近期发现的实验证据表明,社会认知因素(如,动机等)可使面孔的加工发生偏向并由此影响种族效应。为了了解社会认知因素对面孔知觉加工的作用,本研究设计了三项研究(共六个实验),通过操纵面孔的种族知觉,探讨种族知觉的变化对面孔的种族分类和知觉辨别的影响,并考察面孔知觉过程中注视模式和加工方式的变化。研究一旨在考察种族知觉的变化对面孔的种族分类和身份的知觉辨别的影响,包括实验一至实验三3项实验。其中,实验一按照亚洲人面孔和高加索人面孔的不同比率(0:100,30:70,35:65,40:60,45:55,50:50,55:45,60:40,65:35,70:30,100:0,其中0:100为真实高加索人面孔,100:0为真实亚洲人面孔)合成64组种族融合面孔(Asian-Caucasian morphed face)图片,根据20位被试的种族分类比率筛选并计算出每组面孔的种族知觉中点,最后制作出可用于后续实验的52张“亚洲人-高加索人”两歧融合面孔(Ambiguous Morping Faces)。实验二和实验三通过知觉适应范式操纵被试对种族两歧(高加索和亚洲)融合面孔的种族知觉,在两种条件下分别考察被试对同一张融合面孔进行种族分类和知觉辨别的差异。结果发现,知觉适应能使被试产生将两歧融合面孔知觉为与适应面孔所属种族相反种族的知觉偏向,且伴随着这种知觉偏向,对两歧融合面孔的加工可出现类似于他族分类优势和本族辨别优势的现象。研究二旨在考察面孔种族分类过程中种族知觉对个体注视模式的影响,包括一项实验,即实验四。该实验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记录被试在知觉适应后进行种族分类时的眼动过程,并通过兴趣区分析法考察被试落在面孔关键特征(眼睛、鼻子和嘴巴)上的注视点个数和平均注视时间。结果发现,被试在知觉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时存在不同的眼动模式:在加工本族面孔时他们更多地关注鼻子部位和嘴巴部位,而在加工他族面孔时则更多地关注眼睛部位。除此之外,被试在加工面孔时表现出以鼻子为中心的加工模式。在面孔的种族分类过程中,人们对相同两歧融合面孔的眼动模式也会随着种族知觉的变化而变化。研究三旨在考察身份知觉辨别过程中种族知觉对面孔加工方式的影响,包括实验五和实验六2项实验。其中,实验五通过组合面孔范式考察被试对高加索人面孔、亚洲人面孔和种族两歧融合面孔的整体加工程度。结果发现,被试在加工本族面孔时的组合面孔效应高于在加工他族面孔的组合面孔效应,而在加工种族两歧融合面孔时没有表现出组合面孔效应。实验六结合知觉适应范式和组合面孔范式考察知觉适应对种族两歧面孔的整体加工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身份的知觉辨别过程中对种族两歧融合面孔的加工方式会受到种族知觉的调节。当融合面孔被知觉为本族时,种族两歧面孔的组合面孔效应较强,当融合面孔被知觉为他族时,种族两歧面孔的组合面孔效应较弱。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短期的知觉适应可改变融合面孔的种族知觉。伴随着这种知觉偏向,在面孔知觉过程中相同的两歧融合面孔将表现出他族分类优势和本族辨别优势,且注视模式和加工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本研究结论提示,社会认知因素对面孔加工的种族效应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