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研究表明透壁性心脏纤维化与心脏功能衰竭、心源性死亡率显著相关。心肌梗死患者中,透壁性心脏纤维化会导致显著心室重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通常被认为与心源性猝死密切有关。早期识别及定量分析心脏纤维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评价心脏纤维化的方法有三种:1)延迟钆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Delayed gadolinium enhancement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研究表明透壁性心脏纤维化与心脏功能衰竭、心源性死亡率显著相关。心肌梗死患者中,透壁性心脏纤维化会导致显著心室重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通常被认为与心源性猝死密切有关。早期识别及定量分析心脏纤维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评价心脏纤维化的方法有三种:1)延迟钆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Delayed gadolinium enhancement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LGE),是评估心脏纤维化的金标准,有造影剂过敏反应及肾损害等不良反应,设备配置要求高、费用昂贵、检查耗时长、对患者心率及心功能要求高,在有金属置入物患者中存在禁忌等。2)心脏超声:2016年底超声造影模式被用于扫查心脏,评价心脏纤维化,形成超声心动图瘢痕成像技术(Echocardiography scar imaging,e SCAR),但在心肌梗死后早期(7天)可否评价心脏纤维化尚不清楚。3)血清学标志物检测: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TypeⅠpro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PICP)、III前胶原氨基端肽(Type III procollagen amino-terminal peptide,PIIINP)为心肌胶原代谢经典血清标志物。本研究旨在探索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脏纤维化早期检测方法,包括e SCAR、心电图ST段回落率及血清标志物指标,对心脏纤维化诊断的价值,为临床早期评估心脏纤维化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42例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急诊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疼痛发生后12小时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在急诊入院时和PCI术后24小时记录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收集临床基线病例资料。PCI术后7天:行CMR-LGE评估心肌瘢痕的位置、透壁性(厚度)、面积,并绘制心肌节段牛眼图;行超声e SCAR评估心肌瘢痕位置,绘制心肌节段牛眼图;留取患者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PICP浓度。与金标准CMR-LGE对比,探索分析心电图、超声e SCAR和血清PICP检测三种方法对心肌瘢痕(心脏纤维化)的评估价值。研究结果:1)42例STEMI患者中41例(97.6%)PCI术后第7天CMR-LGE检测到心肌瘢痕,超声e SCAR检测到所有患者(100%)均存在心肌瘢痕,超声e SCAR的发现与CMR-LGE检测心肌瘢痕区域相匹配,但瘢痕节段不完全重合;由于超声信噪比、图像受限等因素导致超声e SCAR无法准确定量瘢痕的透壁性及大小,然而超声e SCAR能检测到CMR-LGE漏掉的心内膜层较薄的心脏纤维化。2)相较于CMR-LGE,ST段回落不良对预测心肌透壁瘢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分别为96%和88%,曲线下面积为0.92,心电图ST段回落截断值为40.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T段回落不良是心肌梗死后心肌透壁性瘢痕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ST段回落百分比与心肌瘢痕厚度(r=-0.838,P<0.001)和大小(r=-0.714,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5)血清PICP浓度在透壁性心肌瘢痕患者比非透壁性心肌瘢痕的患者显著增高(P<0.001)。6)STEMI患者PCI术后40个月,与非透壁性心肌瘢痕组比较,透壁性心肌瘢痕组患者再入院率和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均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透壁性心肌瘢痕组有2例患者死亡(2/16),非透壁性心肌瘢痕组无死亡患者(0/26)。结论:1)超声e SCAR在检测心脏纤维化定位上与CMR-LGE检测一致性高,但由于图像受限等因素无法准确评价瘢痕的透壁性及面积。2)STEMI患者PCI术后24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40.15%可作为一种简单、便捷、无创的技术手段,为心梗后7天内发生透壁性心脏纤维化提供有诊断意义的早期临床信息。3)STEMI患者PCI术后7天血清PICP检测手段可作为心肌瘢痕倾向于透壁性发展的一项指标。STEMI患者PCI术后早期三种心脏纤维化早期检测手段各有利弊,但简单、便捷、无创的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肺炎链球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条件致病菌,可以导致多种侵袭性疾病。肺炎链球菌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种自发、可逆的表型改变过程,该过程被成为相变。菌落透明度表型改变是相变最典型的性状之一,不同透明型的细菌拥有不同的代谢以及多种特征表型的改变,最终表现为细菌毒力的差异。影响相变发生的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肺炎链球菌中,I型限制性甲基化系统SpnD39Ⅲ中编码序列识别亚基的三个hsdS同源基因
二维碲烯材料自成功合成以来,因为其优异的性能,如p型导电、铁电、压电、热电、环境稳定性、高室温迁移率和光响应等,在光电探测器、生物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生物医药学、场效应晶体管、压电器件、能源设备、光学调制器件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目前,用来合成二维碲纳米结构的方法包括:液相剥离(LPE)法、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外延生长法、水热法等。其中,水热法可以在低温条件下制备获得高质量的各种碲纳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植物分类学家威廉·巴特罗特首先发现了荷叶效应,荷叶效应主要源于荷叶表面存在一层天然的蜡质超疏水薄膜,这使得水滴在荷叶上汇集成股流下,顺势可带走荷叶表面的脏污,这就是荷叶效应,据此威廉·巴特罗特教授发明了自清洁技术。自此以后众多科研工作者对仿生超疏水材料的研究颇感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超疏水被定义为水滴在表面呈球状,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的表面现象。而获取这样的超疏水
和无机半导体相比,有机半导体具有开发空间广、成本低和化学修饰位点丰富等优点。近年来,有机半导体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和有机光伏太阳能电池(OPVs)等器件。载流子迁移率的高低对于电子器件性能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而载流子的迁移率与有机半导体材料分子的内部堆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电荷的传输性能对提高此类电子器件的性能有重要意义。此外,对性能优异但合成困难的有机材料
新一代的固态照明技术需要高效率且稳定性良好的单源白光发射材料。自限域激子(STEs)材料通常有着较强的激子束缚能和电声耦合作用,使得其十分适合于实现宽带白光发射。低维非铅钙钛矿一方面避免了Pb基材料的毒性和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其低维特性提供了更强的量子限域效应,更有利于STE的形成。因此,探索低维非铅钙钛矿并实现高效的宽带发射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近期,在3D钙钛矿中已经实现了高效的蓝光和白光发
乙酰辅酶A是碳代谢的中心元件,在代谢调节和生物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2(acetyl Co A synthetase 2)是SESAME(Serine-responsive SAM containing metabolic enzyme)复合体的一个亚基,该复合体包含丙酮酸激酶(Pyk1)、丝氨酸代谢酶(Ser33,Shm2)、S-腺苷甲硫氨酸(SAM)合成酶(Sam1,Sa
功能有机分子是指一些具有重要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应用价值或性能的有机分子。相对于传统的无机分子来说,功能有机分子具有质量轻、结构明确、易修饰、价格低廉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光学传感器、场效应晶体管(OFETs)、有机光伏电池(OPVs)、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等领域。针对新的具有良好性能的材料从分子的结构-性能出发来研究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实现对新型有机材料的设计和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设计新型
框架材料如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等因具有结构可控、孔隙可调、结晶性高、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气体储存与分离、催化、电子器件、生物医学与能源等领域具有出色的应用前景。目前,框架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OFs和MOFs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方面,大部分均以有机环状化合物作为框架基材;而对以无机环为构筑单元的框架材料的研究并不多。磷腈环是一种典型的无机六元环,环骨架只由磷与氮
第一部分iRGD肽介导载药相变脂质纳米颗粒的制备以及部分性能测试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分子探针,其是一种搭载有iRGD归巢穿膜肽的脂质体纳米颗粒(iRGD-ICG-10-HCPT-PFP-NPs),将ICG、10-HCPT、PFP包裹进去,检测其平均粒径、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的形态,在透射电镜下的形态,以及体外相变,光声、超声成像的情况。方法我们采用我们采用薄膜水化法,二次超声声
随着能源危机问题的日益严峻,开发生物质能源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必要举措。由于纤维素被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交联包裹的特殊复杂结构,木质纤维素对纤维素酶的酶解抗性和纤维素酶利用率低成为限制纤维素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的两大主要瓶颈。因此,本课题从降低纤维素酶酶解抗性和提高纤维素酶利用率这两个方面开展系统性的研究。首先基于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共表达酿酒酵母,研究了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过程中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