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跳深练习中,随着跳深高度的增加,反弹跳起的高度也增大,但当跳深高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人反而会感觉跳不起来。同样,在跳远、跳高、三级跳远中,当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增大到某一个阈值的时候,其踏跳效果反而减小。因此,我们将此阈值就称之为“临界速度”。本文旨在通过实验验证临界速度这一现象的存在,揭示这一现象产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为跳跃类项目中运动员准确地控制好助跑速度、产生最佳的踏跳效果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运动员20人为研究对象,选取五种跳深高度( H1=40cm、H2=60cm、H3=80cm、H4=100cm、H5=120cm)和三种间距( L1=50cm、L2=100cm、L3=150 cm)的组合跳深练习,测量跳深跳远的成绩。采用压力板仪器得到的相关测试参数有踏跳时间、踏跳最大力值、踏跳冲量。根据平抛运动的原理,计算出不同高度、间距组合下落时的踏跳速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1)5种跳深高度、3种间距的组合跳深跳远实验证明了在踏跳动作中“临界速度”现象的存在,即存在一个最佳踏跳速度对应的跳深跳远成绩最好;(2)踏跳时间与跳深跳远成绩的关系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踏跳时间越短,踏跳效果越好,两者之间呈高度负相关;回归方程误差分析表明:运用踏跳时间可以有效预测跳深跳远成绩;(3)随着踏跳力量、冲量的增大,跳深跳远的成绩是提高的;踏跳力量、冲量与踏跳速度成一致的变化趋势,即踏跳速度大则踏跳力量、冲量大;踏跳力量、冲量与踏跳时间成相反的变化趋势,即踏跳时间越长则踏跳力量、冲量越小;(4)选取行进间30米跑、立定跳远、原地纵跳摸高、深蹲4项指标对于下肢力量素质诊断具有较高的效能,研究表明:下肢的力量素质是影响跳深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建议:(1)在跳跃类项目踏跳过程中,运动员下肢肌的收缩过程实质都是一个完整的超等长收缩过程,两者的临界速度现象产生的机理相同。但是,由于跳跃类项目的临界速度目前还无法实际测出来,它与本文研究的临界速度之间肯定存在某种关联,需要我们进一步展开更深入的研究。(2)从实验数据的统计过程看,有个别的运动员其指标数据变化并不是和样本总体指标数据变化一致,说明不同高度间距组合练习对个人还是有不同的影响,在训练中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