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视觉性”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的不同文化形态的呈现为研究视野和背景,以古典审美意象与当代视觉之影像为比较研究对象,以“视觉”的共性为比较研究的连接点,立足其差异性,重点分析二者文化历史演变中的分界对立以及分界对立的原因、分界对立所折射出的文化生存模式,并提出视觉文化的理想前景。
论文总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界定意象的概念,并总结其审美特征。本文认为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主要存在三种形态,即“原初之象”、“哲学之象”、“审美意象”,在对其求同存异基础上可将意象的审美特征归纳为:内视性、全息性、生机性。
第二大部分,界定影像的概念,并总结其审美特征。由于影像发展还处于“进行时态”中,其功能从最初的记录、宣传、教育发展到与娱乐、文化信息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本性在不断地变化,又不断地被认识,所以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地将影像与意象相对而存在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特征清理出来。论文将其总结为“无间距”与“可看性”、消费娱乐与平面化、展示决定存在、全球性特点与文化政治色彩四个特点。这些界定和总结工作主要是为下文展开比较分析提供基本的理论前提。
第三大部分,主要分析两种文化在视觉表现形式上的一体同源与分界对立关系。二者都始于原初之看而具有同源性,在形式、内容和功能上与原初之看保持着连贯而具有亲缘性,以这两点为论证依据,本文认为古典审美意象与现代视觉影像具有一体同源性。另一方面,又因为二者在看之内容、看之方式、看之效果上存在着裂隙与差别,又体现出一种分界对立性。
第四大部分,是在前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探究。论文分别从乡土社会与都市社会各自的社会存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入手分析,以寻找分界对立之所以产生的现实土壤。并以此为基础进入意象与影像的生存论层面的分析,其意在于揭示两种文化各自属于人性的东西,将文化的幻象归属于人类自身,以使我们不断地从文化幻象中返回到生活世界。最后,结合着古典审美意象的精神,为探索影像文化在当代的发展给出一种启示。
将古典审美的意象与当代视觉的影像做比较研究,其用意不在“复古”,而在于以向后回溯的目光触发对当下文化烂熟背后的陌生感,发现正常背后的不正常,自由表象下的不自由,进而提出对当下文化的批判。